知进善思,守正出新,我要“稿”好宣传


点击记忆的轮盘,时间跳转至2018年11月,我有幸加入了中国民主建国会。入会伊始,我就深深地体会到一种归属感,无比骄傲的同时,内心也产生了一股强大的驱动力——“面对党派工作的特殊性,我必须不断完善自我,努力做一名能发光、会散热的民建人”。怀着这份执念,我积极参加党派各项活动,在学深悟透、融会贯通中不断实现自我提升。我努力将本职工作与民建工作紧密结合,乐此不疲地积极建言献策。当看到自己撰写的一件件建议转化为惠及百姓的实际成效,在党委、政府的决策中被提及、被采纳时,内心的成就感与自豪感油然而生。相信许多同仁也是通过我撰写的社情民意信息排名认识了我。在此次开平工委换届后,我分管了宣传工作。此前虽然在宣传方面也有一些实践,从工委报送的稿件数量上来看还算可观,但高质量的稿件还是较少。

一、知进。“知进知止”,宣传思想工作的本质就是政治工作,宣传工作无小事。数字时代下,网络舆情已如空气般无处不在。通过阅读每一篇讲述民建会员同心故事的宣传稿件,我认识到我们既要固守“心中有爱,笔下有情”的初心,也要不断增强政治敏锐性和新闻敏感度。文字表达要有“分寸感”,要像“显微镜”般审视每一处细节(包括文字和配图),更要从政治的高度、用党派的语言,在字斟句酌中打造出一个个“民建精品故事”。

二、善思。“勤思善想”,我总结为“三思”:围绕主题来思考,翻看笔记来思考、捕捉灵感来思考。每次提笔前,“写什么”都是一个直击灵魂的问题。我们要练就一双善于发现与发掘的眼睛,这里的“发现”与“发掘”其核心就是“思考”。要以“观察”为抓手,以“独到”挖掘报道之新;以“受众”为落点,追求高质量与差异化;以“融合”为支撑,强化能见度和认知度;以“优势”为引领,善于从每一次党派活动中,寻找与领导重要讲话、特定历史事件的契合点。当我们为一个镜头、一段文字反复打磨时,正是在锤炼“精益求精”的作风,探索讲好故事的新路径。

三、守正。“笔下有实”,细节决定成败,热爱可抵岁月漫长。宣传工作需要精耕细作、精准滴灌,保留内容的“灵魂香气”,在讲故事、“唠家常”中实现推心置腹的效果。一项工作完成了、一场活动结束了,并非我们工作的终点,相反,正是宣传工作的起点。记得去年宪法宣传周期间,开平工委组织前往宗教场所进行法律宣讲。当时家里老人正重病住院,但为了保证新闻稿能及时发出,我顾不上为回族同胞讲课后的疲惫,活动一结束便赶往医院,一边照顾生病的母亲,一边倚在病床边整理素材,用手机编写稿件,不敢有一丝一毫的马虎。见微知著,在宣传工作的背后,是我们一个个默默付出、无私奉献的身影,践行着“舍我其谁”的担当。作为基层活动的“记录者”,我们挖掘“身边的榜样”,要让民建的一个个小喇叭”汇聚起洪亮的合音,凝聚人心、深入人心。

四、出新。“创新突破”,数字化时代为宣传工作提供了多元载体。数字化不仅是技术、平台与传播方式的全方位融合,更是思想内容与人文精神的高度契合。我们要牢牢把握“正能量是总要求,管得住是硬道理、用得好是真本事”的基本原则,顺势而为、因势利导、趋利避害。学会借用数字化破局提质,尝试多元化传播途径提高宣传效果,善用技术手段放大传播效能,使“枯燥数据”变为“生动故事”,让“小众声音”走进“大众视野”。既守牢初心,又让党派好声音在数字化浪潮中传得更开、更实、更暖。

民建会员、公证员、政协委员——多重身份,让我能够从多维度感受到宣传工作的重要性。我始终认为,宣传工作的最美,不仅是妙笔生花的才华,更是穿透人心的力量;不仅是聚光灯下的闪耀,更是泥土深处的耕耘。如今,虽已年过半百,我仍如一只不知疲倦的飞鸟,带着屹立在风中的执着与胸前飘动的几缕白发,用坚持镌刻为民服务的公证人精神,用奉献诠释立会为公的民建人情怀。愿在座的我们都能“笔落惊风雨,下笔如有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