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笔为翼,书写成长——我的宣传报道写作经验分享


我并非天生擅长写作,而是从“提笔无措”的迷茫起步,靠着“勤动脑、多动笔”的坚持,在从入会到担任支部副主委、画院院长,再到民建唐山市委市直机关支部主委的岗位历练中,始终不忘初心,慢慢摸索出“写得准、写得实、写得有温度”的门道。

一、“提笔无措”的困境中起步

2015年12月我加入路南工委六支部时,对“宣传报道”的认知几乎是空白。看着优秀会员笔下的稿件既能清晰还原支部活动全貌,又能提炼工作亮点、传递组织精神,我既羡慕又焦虑——每次接到尝试写作的建议后,我都只能对着空白的文档发呆:不知道该从哪里切入,不清楚该突出哪些内容,有些最基本要素都不知该如何组织成流畅文字。但我很快意识到,“不会”从来不是停滞的理由,“想学”才是进步的开始。宣传报道不是简单的文字记录,更是展现支部形象、传递组织声音的重要窗口,想要做好工作、跟上集体步伐,必须攻克这道难关。掌握这项能力,既是对工作负责,也是对自我成长的投资。

二、在“边学边练”的实践中探索

为提升写作能力,我开启了“边学边练、勤耕不辍”的历程。积极参与培训:只要党派有相关的组织写作培训,我都提前到场,带着笔记本认真记录老师讲的每一个要点——从标题如何拟定才能吸引读者,到正文如何谋篇布局才能逻辑清晰,再到细节描写如何才能让报道更生动,培训结束后经常翻看巩固。除了参加培训,我还养成了“研读优秀报道”的习惯:无论是上级推送的宣传稿,还是其他支部的优秀作品,我都会逐字逐句分析——它的结构是怎样的?为什么要这样安排内容?哪些细节描写让报道更有感染力?遇到好的段落,我会摘抄下来,模仿着写,再对比差距在哪里。此外,我还经常向支部里擅长写作的前辈请教,把自己写的初稿拿给他们看,哪怕是一句话的修改建议,我都会认真听、仔细改,直到弄明白“为什么这么改”。

三、“挖掘价值”的突破中进阶

在持续学习中,我从最简单的支部活动记录开始实践:先列清“时间、地点、参会人、主题”等基本信息,再按流程记录发言要点,写完后逐句修改不通顺表述,甚至反复斟酌标点符号。随着稿件数量增多,我不再满足于“记录”,开始主动挖掘活动背后的价值——写公益活动时,采访参与人员并记录他们的感悟,让报道更有温度;写工作交流会时,提炼大家分享的经验做法,让报道更具借鉴意义。

四、在多岗位历练中赋能

这份“勤动笔”的坚持,成了我岗位成长的“助推器”。担任支部副主委时,我不仅自己写稿,还带动支部有兴趣的会员一起练笔,帮他们梳理思路、分享经验,让支部宣传工作更有活力。担任画院院长、市直机关支部主委后,写作能力的价值进一步凸显:因常写报道,我对画院艺术活动、机关支部工作重点有了更全面的把握,策划工作时能精准抓住核心;能更敏锐地发现社会生活中的热点问题,更精准地捕捉群众的需求和诉求;写作需要“逻辑思维”,这份能力让我在整理社情民意时,能更清晰地梳理问题的现状、原因和建议,让材料更有说服力;写作需要“总结提炼”,这份能力让我在撰写工作总结时,能更有条理地复盘工作中的成绩、不足和下一步计划,让总结不再是简单的“流水账”。可以说,宣传报道写作就像一把“万能钥匙”,它不仅打开了我在宣传领域的大门,更帮我打通了工作中的“任督二脉”,让我的综合能力得到了全面提升。

五、在经验沉淀中感悟核心

回顾这些年的写作经历,我总结出两点最深的感悟:

1.抓核心,让报道更具价值:宣传报道的核心是“真实、准确、及时”。要先记准“时间、地点、人物”确保内容真实,再明确“事件意义、读者需求”避免内容空洞,最后把握时效,活动结束后尽快动笔,让报道及时传递信息、发挥作用。

2.肯坚持,让笔力持续提升:没有人能一开始就写出完美稿件,进步的过程就是“写初稿-改漏洞-总结经验”的循环。即便初期稿件被退回修改、内容不被认可,只要不放弃,坚持多写、多练、多思考,文笔会越来越流畅,对宣传的理解也会越来越深刻。

宣传报道写作从来不是“单打独斗”,它连接着个人成长与组织发展。从入会时的“写作新手”到如今在不同岗位上以笔为助,我始终坚信:只要愿意拿起笔、坚持动脑子,就能在文字中找到成长的力量,用报道传递组织声音,为工作添砖加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