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5-11-12 作者:黄平河 浏览数: 字号:【大 默认 小】

作为沧州民建会员,同时又是沧县新联会的会长,我内心涌动着强烈的使命感与责任感!我迫不及待地想要把张宸在农业创业征程中披荆斩棘、勇往直前的故事,大声地讲给每一个人,让这份创业的激情与精神激励更多人奋勇前行。
张宸,女,汉族,1992年8月出生,中国妇女第十三次全国代表大会代表,河北省第十三届政协委员,民建沧州市委沧东支部会员,沧县新的阶层人士联合会副会长,河北鹏沃农产品贸易有限公司总经理,沧县鑫翰种植专业合作社副理事长。
清晨的薄雾尚未散尽,沧县鑫翰种植专业合作社的田间已呈现出一派未来图景:无人机在预设航线上精准喷洒,智能农机通过北斗导航系统完成直线播种,土壤墒情监测仪实时回传数据至云端控制中心。这片曾被盐碱化困扰的土地,如今正通过物联网、大数据与人工智能的深度融合,演绎着一场现代农业的深刻变革。作为民建会员与沧县新联会副会长,张宸以十年耕耘,将传统农业的“体力依赖”转化为“科技驱动”,其故事恰是中国乡村振兴进程中“新农人”群体的生动缩影。
一、初心:盐碱地里的“科技种田”启蒙
“我出生在赵庄村,父母是面朝黄土背朝天的农民。小时候帮家里撒化肥,腰弯久了直不起来;夏天抢收麦子,手掌磨出血泡是常事。”张宸坐在合作社的智慧农业指挥中心,目光透过落地窗望向远方。2013年,从河北农业大学农业机械化专业毕业的她,面对城市高薪职位的诱惑,毅然选择回到故乡。“当时我就想,能不能用所学知识改变‘靠天吃饭’的现状?让农民不再被烈日暴晒,让土地产出更高价值?”
这一选择,很快将她推向现实的困境。2015年,张宸用积蓄流转300亩盐碱地,试图通过规模化种植提升效益。然而,一场百年不遇的干旱让玉米绝收,投入近百万元几乎颗粒无归。“看着枯黄的秸秆,我躲在车里哭了一整夜。”父亲的一番话成为转折点:“农业的出路在‘脑力’而非‘体力’,失败不可怕,怕的是失去创新的勇气。”正是这句话,让张宸意识到:传统农业的突破,必须依托科技赋能与管理革新。
二、破局:资源整合构建现代农业生态
土地流转初期,村民的质疑声此起彼伏。“宁可撂荒也不租给毛丫头”“机械化能比人强?”面对信任危机,张宸以“高于市场价20%”的流转费用打破僵局,并承诺“亏损由合作社承担,收益与农户共享”。2016年,她创立沧县首个农机联盟,将分散的拖拉机、收割机、植保机等设备纳入统一调度平台,通过“错峰使用、跨区作业”提升设备利用率。“农忙时,联盟成员的农机24小时连轴转;农闲时,设备外租至周边县市,年创收超百万元。”张宸展示着调度系统的实时数据,脸上洋溢着自信。
“托管服务”则是另一项创新。合作社为农户提供“从种到收”的全链条服务,农户仅需支付成本价即可享受专业管理。“以播种为例,机械精量播种每亩节省种子2公斤,出苗率提高15%;无人机飞防每亩节省农药10%,防效提升30%。”账本上的数据清晰可见:托管土地的亩均收益较传统种植增长28%,合作社成员年均收入突破5万元。如今,鑫翰合作社的托管面积已达10.3万亩,订单农业覆盖22万亩,带动周边3个乡镇、2000余户农民增收。
三、革新:北斗导航与无人机的“科技突围”
2018年,张宸在沧州率先引入北斗导航自动驾驶系统,却遭遇了“信号失灵”的危机。“首台安装北斗的拖拉机在田间突然转向,差点冲进排水沟!”她回忆起当时的惊险场景,技术团队排查后发现,合作社毗邻沧州机场,飞机起降产生的电磁干扰导致导航系统“失聪”。面对45万元的基站建设费用,团队内部出现分歧:“投入相当于合作社全年利润的1/3,风险太大!”
“如果因畏惧失败而止步,就永远无法突破瓶颈。”张宸力排众议,建成沧州首个农业专用北斗增强基站,并同步升级农机自动驾驶模块。如今,合作社拥有53台植保无人机、300余台智能农机,形成“空天地一体化”作业体系:无人机日均喷洒作业2000亩,效率是人工的120倍;智能拖拉机通过5G网络实时传输作业数据,误差控制在±2厘米以内。更令她欣慰的是,科技吸引了年轻人返乡。“95后飞手李明远,之前在深圳做电商,现在月收入1.2万元,还考取了民航局颁发的无人机驾驶执照。”张宸指着监控屏上忙碌的身影,眼中满是骄傲。
四、融合:三产联动打造“盐碱地品牌”
随着托管面积扩大,张宸将目光投向产业链下游。她注册“鑫翰”品牌,开发盐碱地小麦深加工产品,与河北省农科院合作制定企业标准,确保“每一克面粉都符合高筋度、低灰分、富硒的特质”。“盐碱地小麦的蛋白质含量比普通小麦高3%,做出来的馒头更有嚼劲,面花更易塑形。”在电商直播间里,张宸亲自讲解产品优势,单场直播销售额突破5万元。2023年,合作社入驻京东、拼多多等平台,年线上销售额超800万元,带动周边50余名妇女成为带货主播。
线下渠道同样亮点纷呈。张宸带领团队参加中国国际农产品交易会、河北农业品牌发布会,通过“体验式营销”推广盐碱地农产品。“在石家庄展销会上,我们用现蒸的馒头吸引客流,一天卖出2000个,还签下3家商超的供货协议。”她计划未来在北京、上海开设品牌旗舰店,让“沧县味道”走向全国。
五、展望:智慧农业的“星辰大海”
“我的终极目标是建设‘无人农场’。”张宸的办公室里,挂着一张“农业大脑”规划图:通过部署土壤传感器、气象站、作物生长监测摄像头,构建覆盖全产业链的数字孪生系统;利用AI算法分析历史数据,预测病虫害发生概率,提前启动防控预案;最终实现“手机点一点,田地自动管”的智能化生产。
作为民建会员与沧县新联会副会长,张宸积极推动农业技术普惠化。她组织会员赴浙江大学、中国农业大学研修,将“水肥一体化”“变量播种”等先进技术引入沧县;发起“新农人培训计划”,累计培养300余名无人机飞手、智能农机操作员。“一个人的创新是点,一群人的突破才能形成面。”她常说。
夕阳西下,最后一架无人机完成喷洒任务,平稳降落在田埂上。张宸合上写满规划的笔记本,扉页上的一句话格外醒目:“农业现代化不是终点,而是让每一寸土地都承载希望,让每一位农民都收获尊严。”她的“机器人梦”,正随着5G信号的传播与AI算法的迭代,一步步从蓝图走向现实。在这片盐碱地上,一场静默而深刻的革命,仍在继续。
扫一扫分享到手机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