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5-11-12 作者:张洪梅 浏览数: 字号:【大 默认 小】
今天我给大家分享的书目是《你当像鸟飞往你的山》,这本书的作者是美国作家、历史学家塔拉·维斯特弗。
塔拉1986年出生于美国爱达荷州的山区。17岁之前从未上过学,通过自学考取杨百翰大学,2008年获文学学士学位,随后获得盖茨剑桥奖学金,2009年获剑桥大学哲学硕士学位,2010年获得奖学金赴哈佛大学访学,2014年获剑桥大学历史学博士学位,2018年出版处女作《你当像鸟飞往你的山》,2019年因此书被《时代周刊》评为“年度影响力人物”。
塔拉的《你当像鸟飞往你的山》这本书,宛如一座灯塔,在茫茫人生海洋中,为我们照亮了关于自我成长、教育意义以及原生家庭影响的深邃航道。它讲的不止是“成功”,而是一个人如何在原生家庭的枷锁中撕开裂缝,用教育重建自我,最终找到“属于自己的山”的过程。
一、被定义的童年:那座困住她的山
塔拉出生在美国爱达荷州山区一个极端家庭,父亲偏执、专治,母亲懦弱、顺从。塔拉的童年,是被父亲的极端信仰和家庭的封闭牢牢锁住的。拒绝让孩子上学;受伤生病拒绝看医生;母亲是“草药师”,用精油和草药处理一切伤病。
在这个家里,“正常”被重新定义:女孩不该读书,该在家帮母亲配药、给父亲拆废铜烂铁;疼痛是“上帝的考验”,受伤了不能哭,更不能报警。塔拉从小被剥夺了接受正规教育的权利,她没有机会坐在明亮的教室里,聆听老师的教诲,学习丰富的知识,她只能跟着父亲在废料场劳作,在危险和疲惫中度过一天又一天,她目睹哥哥肖恩对家人的暴力,却孤立无援,那种无助和恐惧如同冰冷的潮水,一次次将她淹没。她渴望学习知识,渴望了解外面的世界,却被父亲视为背叛,是离经叛道的“异端”。
二、教育:劈开黑暗的光,重建认知的锚
改变的契机,来自哥哥泰勒——家里第一个“逃离者”。泰勒偷偷听磁带学知识,考上大学后,对塔拉说:“你也可以离开这里,去看看外面的世界。” 这句话像一颗种子,在塔拉心里生根发芽。
在哥哥泰勒的影响下,塔拉鼓起了勇气,开始偷偷自学,在废料场的间隙背单词,学数学。第一次考大学,她连代数都不会;第二次,她靠着拼尽全力的挣扎,考上了杨百翰大学。
在大学里,塔拉如同一块干涸的海绵,贪婪的吸收着知识的养分。她从最初对知识的懵懂无知,到后来在历史研究中深入探索,每一次的学习和思考都让她的思维得到了拓展,心灵得到了升华。她开始重新审视自己的家庭和过去,意识到外界的否定与标签不过是“光线下的错觉”,真正的力量源于自我认知与内在信念。
她在剑桥读研时,导师斯图尔特教授对她说:“你可以用自己的双脚站立,不需要依靠任何人定义你。” 这句话彻底敲碎了她的枷锁:教育给她的,不仅仅是获取知识,更是对自我价值的觉醒——正如塔拉所说:“你可以用很多说法来称呼这个全新的自我:转变、蜕变、虚伪、背叛。而我称之为:教育”。通过教育,塔拉从一个几乎无法识字的“废料场女孩”,成长为剑桥博士,实现了人生的华丽转身。这让我们深刻认识到,教育是改变命运的关键,它能让我们拥有不同的视角,理解不同的人、经历和历史,让我们的内心越来越坚不可摧。就像一位哲人所说:“教育是一棵树摇动另一棵树,一朵云推动另一朵云,一个灵魂唤醒另一个灵魂。”教育赋予我们的,不仅仅是知识和技能,更是一种思考的方式,一种面对生活的态度。
三、飞往你的山:与过去和解,与自我共生
教育让塔拉看清了家庭的伤害,但也让她失去了曾经唯一的“归宿”。塔拉不得不在“亲情”和“自我”之间做选择,这种撕裂感,是每个从原生家庭创伤中走出来的人都懂的痛。
塔拉最终找到了自己的“山”。这座山不是某个具体的地方,而是内心的自由——她不再需要家人的认可来证明自己的价值,不再被过去的阴影困住。她在书的结尾写道:“你可以用很多说法来形容这个自我,但我终于明白,这就是我:一个靠自己双脚站立的人。”
她没有刻意“报复”家庭,也没有强行“原谅”伤害,而是选择与过去和解——不是遗忘,而是接纳“那个在废料场挣扎的女孩是我,这个在剑桥读书的我也是我”。她带着伤痕,但不再让伤痕定义自己。
四、每个人都有属于自己的“山”
读完这本书,我想:我们每个人心里,或许都有一座“困住自己的山”。它可能是原生家庭的期待,是外界的质疑,是自我怀疑的牢笼。而塔拉的故事告诉我们:无论环境多么艰难,人生总有一条通往希望的路。让我们以塔拉为榜样,鼓起勇气,像鸟儿一样飞向那座属于自己的山——那座山,是真实的自我,是自由的灵魂,是“我可以定义自己人生”的底气。无论过去有多少裂缝,只要我们敢劈开黑暗,敢重建自我,就一定能找到那座山。
愿我们都能像塔拉一样,做不被定义的自己,在裂缝中生长,向自由飞行。
扫一扫分享到手机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