巩固脱贫攻坚成果 全面推进乡村振兴



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提出:“优先发展农业农村,全面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同时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一篇大文章,要统筹谋划,科学推进。通过对党的十九大报告精神和习近平总书记讲话内容的深入学习,笔者从三个角度出发围绕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主题,谈几点体会和思考。

巩固脱贫是基础

今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实现之年,也是全面打赢脱贫攻坚战收官之年。面临新冠肺炎疫情,习近平总书记始终心系贫困群众,用行动践行庄严承诺,田间地头、扶贫车间、村民家中……处处留下总书记的扶贫足迹。脱贫攻坚成果来之不易巩固脱贫攻坚成果、筑牢防止返贫致贫风险底线是全面乡村振兴的基本保障。

同时,推进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在稳固现有成果之余大力加强建设那些仍然存在基础实施相对薄弱、公共服务匮乏、产业质量不高等问题的地区。做好领导体制、发展规划、政策体系、工作体系、考核机制等有效衔接,接续推动脱贫摘帽地区乡村全面振兴,促进脱贫人口稳定就业。只有健全农村低收入人口常态化帮扶机制,及时给予社会救助,夯实农村发展基础、补齐发展短板增强农业农村发展内生动力让脱贫群众逐步走上共同富裕的道路才能实现脱贫攻坚成果巩固提升和防止脱贫人口返贫致贫目标。

 

乡风文明是推手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文化兴国运兴,文化强民族强。没有高度的文化自信,没有文化的繁荣兴盛,就没有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乡风文明是乡村振兴的核心和灵魂,抓住乡风文明建设,就抓住了乡村振兴的关键。在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过程中应转变过去重经济轻生态、轻文化的发展理念,也就是“既要护口袋,还要护脑袋”。

乡风文明涵盖丰富的内涵,一是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创新,并以此提升文化软实力;二是物质文化和非物质文化的保护,特别是关键区域农耕文明、游牧文明、海洋文明的保护,以及民族地区民俗、民风、民居等文化要素的保护,特别要注重历史文化名村、文物古迹、传统村落、民族村寨、传统建筑等文化遗产的保护;三是优良传统的继承与发扬光大,特别是传承了几千年的道德伦理,注重培育良好家风,以家风促民风,以民风带乡风。这是“不忘初心”的体现。

乡风文明能够有效吸引城市要素资源向乡村转移,进而促进产业兴旺;乡风文明为美丽乡村建设提供优良的人文环境,实现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是治理有效的重要条件和成效体现;乡风文明是生活富裕的重要内涵,生活富裕不仅体现在物质生活的提升,也体现在包括乡风文明在内的精神生活的丰富。在乡风文明建设过程中,应注重强化农村原生态文化的建设与传承,乡村“灵魂”不能走样也不容歪曲。因此,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乡风文明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发展“循环”是出路

不断缩小城乡差距、逐步迈向共同富裕从而拉动构建国内大循环。目前全国仍有6亿人月收入低于1000元而这些低收入者中绝大多数在农村。现阶段城市化持续推进越来越多农村人口在城市安家落户虽然城市人口已超过农村但我国农村人口和涉农人口仍占大半城乡发展不平衡、农村发展不充分问题突出与快速推进的城镇化、工业化相比农业农村现代化进程明显滞后城乡要素交换不平等、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差距加大“跛脚”现象突出。

因此要构建国内经济大循环要实现共同富裕必须优先发展农业农村不断缩小城乡差距只有将发展农业农村摆在优先地位坚持“工业反哺农业、城市反哺农村”发展思路着力提升农村发展水平和农民收入水平发展农村、富裕农民是扩大国内市场、畅通国内大循环。农村有巨大的发展空间和广阔的发展前景优先发展农业农村,城乡齐头并进、平衡发展加快发展乡村特色产业,深度挖掘农业多种功能和乡村多重价值,多路径壮大集体经济,多渠道促进农民增收,夯实乡村振兴基础。确保在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中农民不掉队同步往前发展,最终实现乡村振兴和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伟大目标。

作为农业大国农村是我国发展的战略大后方农民是国家长治久安的基石。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就是为了更好地推动农民全面发展。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关键是实现农民现代化。从农民向往而言,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最有价值的就是要实现农民增收,这是推动农民全面发展的最根本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作为民建会员,我们要充分利用好党外人士身份和党派组织平台,立足各自岗位、全力发挥自身优势,围绕“全面推进乡村振兴”这一主题,针对乡村特色产业发展、推进精神文明建设等方向开展深入调查研究,积极参政议政、履职尽责,为助力全面推进乡村振兴集聚智慧和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