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蚕到死丝方尽 蜡炬成灰泪始干——忆老一辈民建山海关区委会员李雨苍先生




今年是河北民建成立65周年,是值得我们全省民建会员纪念的时刻。以此为契机,我想讲一讲咱们民建老一辈会员李雨苍先生的故事。

我同李雨苍相识在1972年,当时我在蔬菜公司当木工,他在蔬菜公司下属的调味厂维修车间当维修工。当时全厂职工都很尊敬他,都叫他李师傅,那时他只有40多岁,正处在年富力强的年代。

调味厂俗称“酱园”,是由几家私营的糖坊、酱醋作坊合到一起的小厂,制作技术很原始,劳动强度大,工人干一天活,累精疲力尽。李雨苍看到这一点后,决心对这些原始操作方法进行技术革新,减轻工人的劳动强度,进而提高工作效率。

李雨苍没有进过专门的学院学习机械制造,学问只不过是高小毕业。勤奋和努力打开了他的智慧之门,苦干实干增加了他的信心,在短短的几年里,他掌握了机械原理和机械制图,并且对车钳铆电焊各种工艺做到拿得起、放得下,连行家、科班出身的人无不赞叹李师傅的工艺水平。他由一个普通的工人成为一个有理论和实践经验的土工程师。

李雨苍首先革新的是翻池机。酱油坯再发酵过程中,原料得通过数百次的翻动,才能充分发酵。这项工作劳动强度很大。李雨苍通过周密思考,设计出翻池机。他带领维修车间的工人,通过多次试验,取得了翻池机的成功。当工人们使用上翻池机,扔掉原始工具时,李师傅头上的白发又悄悄增添了许多,但他终于把工人的手工操作改成机械化操作,脸上又横添了几许笑纹。

随着城市人口的增长,人们对调味品的需求量增大,市政府决定另迁新址扩建。李雨苍在一没钱、二没物的情况下,接受了搬迁任务。他发挥本厂职工的特长,组建施工队,自己设计厂房图纸,合理安排施工。在多干、快干、质好、省钱的口号下,不到一年时间,一座新厂诞生了,之前荒草丛生的墓地响起了机器的隆鸣声。在寒冷的季节,在骄阳似火的盛夏,李雨苍挥汗如雨、任劳任怨,没有节假日。新厂落成后,李雨苍受到主管部门的嘉奖。尽管是一张奖状,一面锦旗,大家可曾知晓,这里面凝聚着他多少辛勤的汗水和不眠的长夜。设计图纸、预算、施工、设备安装、调试,哪一项工程不都是通过他孜孜不倦地思考成形的。

老骥伏枥,志在千里。李雨苍在成绩面前没有自满,他向一个又一个新的技术领域迈进。

他经过努力钻研,填补省内技术空白的第一台圆盘制粬机,在调味厂诞生了。经专家鉴定,制粬机达到部颁标准。经试验后,由国家定点厂家生产。李雨苍同志被授予工程师的职称,各大小报刊报道了他的这一事迹。这时虽然已经是花甲之年,但他的拼搏精神并没有消失,他所为之奉献和钟爱的厂里离不开这位李师傅。

然而,新老交替是一种自然规律,李雨苍由于年龄原因从厂里退休了,但他的身心并未退休。十天半月,他总是步行到厂里看一看,到各车间走一走。厂里机器出了问题,他是随叫随到。作为政协委员、民建会员,他始终坚持参加各项会务活动,为振兴家乡出计献策,尽职尽责履行一名政协委员和民建会员应尽的义务。

我最后同李雨苍接触是在民建山海关区委组织的一次活动上,当时他已经是70多岁的老人了。那次相见我们相见甚欢,各自回忆二十多年前的事情,感到格外亲切。他说:“我们认识时你还是个小孩子,一晃人到中年,现在我们又走到一起来了,真是殊途同归啊。”谁知那次竟是最后一次相逢。听到李雨苍故去的消息时,我感到十分痛心。我未能到灵前悼念,也未能在他的墓前敬献一个小小花环,只有以此文章悼念他的一生和他为人民群众所做的贡献,也想在纪念河北民建成立65周年之际,以其事迹来勉励后辈民建会员,希望全省广大民建会员以李雨苍先生为榜样,刻苦钻研、爱岗敬业、履职尽责,不负使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