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精神丨塞罕坝精神


一、精神内涵


牢记使命、艰苦创业、绿色发展

塞罕坝精神是中国共产党精神谱系的组成部分。全党全国人民要发扬这种精神,把绿色经济和生态文明发展好。塞罕坝要更加深刻地理解生态文明理念,再接再厉,二次创业,在新征程上再建功立业。
——2021年8月23日,习近平在塞罕坝机械林场考察时的讲话

二、精神介绍

牢记使命 绿色发展——塞罕坝精神述评
  
  曾经,这里是“黄沙遮天日,飞鸟无栖树”的荒漠沙地; 
  如今,这里是有着百万亩人工林海、守卫京津的重要生态屏障。 
 
1.jpg
在塞罕坝机械林场,苗圃工人给松树苗浇水(资料照片)。新华社记者 佟德印 摄
 
  三代人,59年,河北省塞罕坝林场建设者们,听从党的召唤,用青春与奋斗,创造了荒原变林海的“人间奇迹”,以实际行动诠释了“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铸就了“牢记使命、艰苦创业、绿色发展”的塞罕坝精神。 
  这一精神,是塞罕坝荒漠变绿洲的核心密码,也将激励我们持续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新征程上再建功立业。
 
牢记使命 创造奇迹
 
  走进地处河北最北端与内蒙古交界的塞罕坝机械林场,置身茫茫林海,很难想象这里曾经是寸草难生的一片荒漠。 
 
2.jpg
塞罕坝机械林场的员工在植树(2014年5月13日摄)。新华社记者 王晓 摄
 
  塞罕坝,意为“美丽的高岭”,曾是清代皇家猎苑“木兰围场”的重要组成部分,后因开围垦荒、大肆砍树,逐步退化成荒原沙地。 
20世纪60年代初,为改变“风沙紧逼北京城”的严峻形势,国家下决心建一座大型国有林场,恢复植被,阻断风沙。 
  在荒凉了近半个世纪的塞罕坝植树造林谈何容易?最低气温零下43.3℃,年平均温度零下1.3℃,高寒高海拔地区造林经验几乎为零……林场第一批建设者赵振宇回忆说:“当时到处是沙地和光山秃岭,风卷着沙粒雪粒遮天盖日,打到脸上像刀割一样疼。” 
  听党召唤,不辱使命。尽管条件艰苦,却未挡住一群年轻人勇于担当的步伐。1962年,来自全国18个省区市的127名大中专毕业生奔赴塞罕坝,与当地林场242名干部职工一起,组成一支平均年龄不足24岁的创业队伍,开始了战天斗地的拓荒之路。 
 
3.jpg
塞罕坝机械林场风光(8月22日摄,无人机照片)。新华社记者 牟宇 摄
 
“那时,我们喝的是雪水、雨水、沟塘子里的水,吃的是黑莜面窝头、土豆和咸菜。”当年跟5个女同学一起毅然奔赴坝上的陈彦娴,如今已是满头银发,忆起当年的艰苦磨难却未曾有过后悔,“每每看到自己亲手栽下的树苗长成大树,幸福感就难以言说。” 
  因缺乏在高寒地区造林的经验,1962年、1963年塞罕坝造林成活率不到8%,一次又一次造林失败,动摇了人们的信心。 
“山上能自然生长落叶松,我就不信机械造林不活!”时任林场第一任党委书记王尚海下了狠心,带领职工在距离林场办公区不远的马蹄坑开展了一场“马蹄坑大会战”。连续多日吃住在山上,艰苦付出终换来回报:这次“会战”共栽植落叶松516亩,成活率达90%以上。王尚海激动地跪在山坡上,泪流满面。 
  忠于使命的精神贯穿王尚海的一生。1989年去世后,家人遵从遗愿,把他的骨灰撒在塞罕坝。伴他长眠的落叶松林如今叫“尚海纪念林”,成为百万亩林海的起源地。 
 
4.jpg
刘军(右)、王娟夫妇在塞罕坝机械林场月亮山望海楼外(8月23日摄)。新华社记者 牟宇 摄
 
  塞罕坝机械林场党委书记安长明说:“为首都阻沙源、为京津涵水源就是塞罕坝人的崇高理想,种树就是他们坚如磐石的使命。” 
2017年8月,习近平总书记对塞罕坝机械林场建设者感人事迹作出重要指示,为塞罕坝精神作出定义:牢记使命、艰苦创业、绿色发展。
 
艰苦创业 接续奋斗
 
  在党的召唤下,一批又一批、一代又一代年轻建设者们,不断进行绿色接力,“塞罕坝精神”跨越时空薪火相传。 
  在塞罕坝有句老话,献了青春献终身,献了终身献子孙。 
  防火瞭望员刘军和王娟就是这样一对夫妻。住在林场深处的“望海楼”,他们白天每15分钟要通报一次林区火情,重点时期夜间每1小时通报一次。常年与寂寞为伍,这样的日子年复一年,日复一日,一待就是23年。 
“选择林业,就是选择奉献。”1973年到坝上的第二代创业者邓宝珠说,两个儿子如今都在林场,从事林场护林员和施工员工作。 
 
5.jpg
这是塞罕坝机械林场美景(6月2日摄,无人机照片)。新华社记者 金皓原 摄
 
1980年出生的于士涛是保定人,2005年大学毕业后,一头扎进塞罕坝。当年,在北京工作的妻子拗不过他,放弃高薪,跟他一起扎根这里。“我们将紧握前辈们的接力棒继续奋力前行。”他说。 
  在塞罕坝流传着这样一句话,吃祖宗饭、断子孙路不是能耐,能够还祖宗账、留子孙粮才是本事! 
  新一代塞罕坝人没有躺在前人的功劳簿上睡大觉,而是选择奉献青春,接续奋斗。
 
6.jpg
这是在塞罕坝机械林场拍摄的尚海纪念林(8月23日摄)。新华社记者 金皓原 摄
 
  多年不断拓荒造林,林场所辖范围内能种树的地块越来越少,2017年以来,塞罕坝人将土壤贫瘠、岩石裸露、蒸发快速的石质阳坡作为攻坚造林重点,向山高坡陡的“硬骨头”宣战。 
  这些地方土壤只有几厘米厚,相当于“在青石板上种树”。坡陡、石硬、路不通,机械无法作业,就用骡子驮或人背。靠着塞罕坝人的拼劲和韧劲,2017年以来,塞罕坝在石质山坡上攻坚造林10.1万亩,造林成活率达到98%。 
 
7.jpg
塞罕坝机械林场工人在石质阳坡上造林(2016年4月13日摄)。新华社发
 
  塞罕坝机械林场场长陈智卿深有感触地说:“一代人有一代人的使命,一代人有一代人的担当。如今,我们这任领导班子已经是林场的第13任班子,守住、守好这片林子,让它绿得更有质量,是我们肩负的重大政治责任!”
 
绿色发展 赓续传奇
 
59年来,塞罕坝的创业路,是播种绿色之路、捍卫绿色之路,更是一条绿色发展之路。 
  塞罕坝百万亩林海筑起了一道牢固的绿色屏障,有效阻滞了浑善达克沙地南侵,每年为滦河、辽河下游地区涵养水源、净化淡水2.84亿立方米,防止土壤流失量为每年513.55万吨;每年可固定二氧化碳86.03万吨,释放氧气59.84万吨。
  塞罕坝良好的生态环境和丰富的物种资源,使其成为珍贵、天然的动植物物种基因库,有陆生野生脊椎动物261种、鱼类32种、昆虫660种、大型真菌179种、植物625种。 
  塞罕坝不仅成了中国“生态文明建设范例”,林场建设者还被联合国环境规划署授予“地球卫士奖”。 
 
8.jpg
工作人员在塞罕坝机械林场采集数据(2017年7月12日摄)。新华社记者 王晓 摄
 
  今年8月23日,习近平总书记考察塞罕坝机械林场,同林场三代职工代表亲切交流。看着守林护林人的队伍越来越壮大,习近平总书记倍感欣慰:“塞罕坝精神,不仅你们需要继续发扬,全党全国人民也要学习弘扬,共同把我们的国家建设好,把绿色经济发展好,把生态文明建设好!” 
“总书记的嘱托,既是对塞罕坝几代林业人工作的肯定,也是对全国林业人的鼓舞和肯定。”安长明说,“我们一定牢记总书记嘱托,大力发扬塞罕坝精神,把这片林子管好、护好、经营好。” 
  根据规划,塞罕坝将全面开展二次创业,到2030年,林场有林地面积达到120万亩,森林覆盖率提高到86%,森林生态系统更加稳定、健康、优质、高效,生态服务功能显著增强。 
“我们将走好新时代塞罕坝新的长征路,苦干实干,把塞罕坝建设成为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生态文明示范基地,再谱绿色发展新篇章。”陈智卿说。 
  永葆初心、勇担使命,新征程上再出发。大力弘扬塞罕坝精神,牢记绿色发展使命,人人尽责,久久为功,就一定能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上,迈出高质量发展的坚实步伐,共同绘就美丽中国新画卷。

三、精神论述  

人民日报评论员:弘扬塞罕坝精神,把我们伟大的祖国建设得更加美丽——论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谱系之三十八
 
  塞罕坝位于河北省北部,曾经是茫茫荒原。半个多世纪以来,三代塞罕坝林场人以坚韧不拔的斗志和永不言败的担当,坚持植树造林,建设了百万亩人工林海。“塞罕坝林场建设史是一部可歌可泣的艰苦奋斗史。”2021年8月,习近平总书记在河北承德考察时强调:“你们用实际行动铸就了牢记使命、艰苦创业、绿色发展的塞罕坝精神,这对全国生态文明建设具有重要示范意义。”2017年8月,习近平总书记对河北塞罕坝林场建设者感人事迹作出重要指示,强调“全党全社会要坚持绿色发展理念,弘扬塞罕坝精神,持之以恒推进生态文明建设,一代接着一代干,驰而不息,久久为功,努力形成人与自然和谐发展新格局,把我们伟大的祖国建设得更加美丽,为子孙后代留下天更蓝、山更绿、水更清的优美环境”。 
  半个多世纪以前,塞罕坝生态基础脆弱,自然条件恶劣。1962年,原国家林业部组建塞罕坝机械林场,369名林场创业者从大江南北毅然走上塞北高原。这支平均年龄不到24岁的队伍,用自己的双手书写了一部可歌可泣的奋斗史。一代代塞罕坝林场的建设者们听从党的召唤,在“黄沙遮天日,飞鸟无栖树”的荒漠沙地上艰苦奋斗、甘于奉献,创造了荒原变林海的人间奇迹,用实际行动诠释了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铸就了宝贵的塞罕坝精神。从筚路蓝缕、伏冰卧雪的创业,到不忘初心、矢志不渝的传承,塞罕坝成功营造起百万亩人工林海,创造了世界生态文明建设史上的典型,林场建设者获得联合国环保最高荣誉——地球卫士奖,机械林场荣获全国脱贫攻坚楷模称号,成为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一个生动范例。 
  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既要靠物质力量,也要靠精神力量。“一年一场风,年始到年终。”建场初期,塞罕坝气候恶劣、沙化严重、缺食少房、偏远闭塞,极端最低气温达零下43.3摄氏度,年均积雪时间长达7个月。塞罕坝人坚持“先治坡、后治窝,先生产、后生活”,吃黑莜面、喝冰雪水、住马架子、睡地窨子,克服了一个个困难,种下了一棵棵落叶松、樟子松、云杉幼苗,让绿色在高原荒漠生根、蔓延。从转变林业发展模式、建设生态涵养功能区,实现造林保护与生态利用的有机结合,到在深化国有林场改革、推动绿色发展、增强碳汇能力等方面大胆探索,切实筑牢京津生态屏障,新一代塞罕坝人传承绿色发展的接力棒,勇挑生态文明建设重担,让塞罕坝精神不断焕发出新的时代光彩。在国家的重要生态区位上,塞罕坝人肩扛修复生态、保护生态的历史使命,创造了高寒沙地生态建设史上的绿色奇迹。无论是默默坚守、无私奉献的驻守望海楼的护林员,还是咬定青山不放松、一年接着一年干的造林人,塞罕坝人种下的不仅仅是一棵棵树,更是一种信念、一种精神,造就的不仅仅是一座“美丽高岭”,更是一座受人景仰的“精神高地”。 
  习近平总书记勉励塞罕坝林场职工:“要传承好塞罕坝精神,深刻理解和落实生态文明理念,再接再厉、二次创业,在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新征程上再建功立业。”生态文明是人类文明发展的历史趋势,生态文明建设是关系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根本大计。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新发展阶段对生态文明建设提出了更高要求,必须下大气力推动绿色发展,努力引领世界发展潮流。”奋斗新时代、奋进新征程,我们要传承好、弘扬好塞罕坝精神,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要坚持尽职尽责、勇于担责,担负起生态文明建设的政治责任;要坚持艰苦奋斗、科学求实,让祖国大地绿色越来越多、城乡人居环境越来越美;要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把生态文明理念发扬光大,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增光增色。全面贯彻落实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推动绿色发展理念深入人心,推动全社会形成绿色发展方式和生活方式,才能让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丽中国从蓝图变为现实。 
  从卫星影像图上看塞罕坝百万亩人工林海,就像一只展开双翅的雄鹰,牢牢扼守在内蒙古高原浑善达克沙地南缘,紧紧卫戍着京津冀和华北地区的生态安全,成为阻断风沙的屏障、含蓄水源的卫士。把新发展理念贯穿发展全过程和各领域,传承好、弘扬好塞罕坝精神,持之以恒推进生态文明建设,让良好生态环境成为人民生活的增长点、成为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的支撑点、成为展现我国良好形象的发力点,我们就一定能建成美丽中国,让中华大地天更蓝、山更绿、水更清、环境更优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