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宏观政策的“稳”与微观政策的“进”


2022:宏观政策的“稳”与微观政策的“进”-1.jpg


“实施新的减税降费政策,实施科技体制改革三年行动方案,深化重点领域改革,加强反垄断和反不正当竞争,加大对实体经济融资支持力度……中央经济工作会议聚焦市场主体部署一连串硬举措,让继续实施积极财政政策的目的性更强,强调精准和可持续,确保了经济发展效能的提升。”近日,在学习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后,全国政协委员、河北经贸大学副校长武义青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

武义青进一步分析称,“可持续”意味着:合理安排赤字率、保证适度支出强度、加快支出进度,科学安排地方政府专项债券规模以及积极防范地方政府债务风险,有效抵御经济下行压力。“精准”意味着:持续提升积极财政政策质效,不仅关注总量调控,而且更加强调结构优化,尤其对国民经济重点领域、薄弱环节和具有显著社会效益领域的精准支持力度不断增强,稳定和满足市场主体的信心和预期。

在武义青看来,2022年的宏观政策影响要“稳”。具体表现在,宏观政策对社会整体经济影响要“稳”,保持战略定力,继续做好“六稳”“六保”工作,持续改善民生,强调政策覆盖面广、精准有效,解决好关系国计民生的关键问题;强调政策发力适当靠前,确保公平竞争,着力稳住宏观经济基本盘,保持经济运行在合理区间,保持长期向好基本面不会改变,助力我国社会经济行稳致远;与此同时,微观政策效力要“进”。表现在,微观政策对微经济主体影响要“进”,加大对中小微企业、个体工商户等“微市场主体”的支持力度,持续加大反不正当竞争反垄断执法力度,强化契约精神,强化微观政策扎实落地,为微观市场主体创造更优的可持续性发展空间,着力提升防范化解风险能力,着力激发中小微企业活力和发展内生动力,这符合当下新发展阶段的改革要求。

“下一步,需继续贯彻新发展理念,把握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趋势,做好顶层设计,运用财政资金,推动数字经济和实体经济的协同融合发展。”面对即将到来的2022年,武义青表示,要加快传统产业数字化改造,强化数字经济对于工业与服务业良性互动的推动作用,激发传统产业潜在的高附加值,满足政府、社会和居民的新兴消费需求,充分发挥数字技术在转变发展方式、优化经济结构、转换增长动力的乘数效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