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端访谈丨专访跨界躬耕惠“三农”的复合型参政者周志军


在燕赵大地上,乡村振兴与农业现代化的宏伟实践浪潮中,有一位身影格外引人注目,他身兼数职,却在不同角色间游刃有余,以独特的“跨界”实干精神,为这片土地注入源源不断的活力。他,就是河北省政协委员、民建河北省委农业农村委员会副主任、民建保定市委副主委、河北农业大学实验实训中心主任周志军。多重身份在他身上并非简单的叠加,而是催生出独特的“政产学研用”协同创新思维。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农业强国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根基”。在探寻传统村落保护新路径、推动农业科技普及、融合教育发展的征途上,服务社会的舞台上,周志军以躬身耕耘的姿态,书写着新时代参政者的责任篇章,深刻诠释着新时代民主党派成员履职为民的坚实责任与时代担当。


20230812民建保定市委走访调研受灾会员企业2-1.jpg


访问者:周主任,您好!您身兼省政协委员、民建省委农业农村委员会副主任、民建市委副主委、高校管理人员等多重身份。这些不同的角色如何汇聚力量,共同推动您在“三农”领域的参政议政工作向更深处发力?请您谈谈这些身份之间形成的“化学反应”。

周志军:对我个人而言,这三种身份的确带来很大的责任和压力,但它们更是一套相互赋能、优势叠加的“组合拳”。首先,作为河北省政协委员,这个身份赋予我一个至关重要且高效的平台。它让我能够突破信息壁垒,将深入田间地头、村舍农家获得的一手资料、真实现状和迫切诉求,转化为系统性的政策建议,直接传递到省域决策的核心层面。其次,作为民建河北省委农业农村委员会副主任、民建保定市委副主委,我深受民建组织“奔走国是、关注民生”优良传统的浸润。这种使命感促使我必须坚持“问题导向”,围绕“三农”发展的痛点、堵点和难点,组织力量深入开展扎实、精准的专题调查研究。民建组织严谨、求实的作风,是我们高质量参政议政的重要基石。第三,作为高校管理人员,我得以深度整合河北农业大学及更广范围内的科研、人才、教育等智力资源库。这不仅大大提升了我们调研分析的科学性和前瞻性,更重要的是,我们拥有了一个将理论成果、前沿科技转化为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具体实践的强大平台。比如,我们打造的农业博物馆、开发的研学课程,正是这种科技成果转化、服务社会大众的有效载体。可以说,政之平台、党之组织、校之资源,三者缺一不可,共同构成了我服务“三农”的立体化支撑体系。


访问者:履职省政协委员四年来,您在“三农”领域积极建言献策,提交了多件高质量提案。能否请您重点介绍一下,您在推动“三农”高质量发展,尤其是助力乡村振兴方面,有哪些代表性的参政议政成果?

周志军:作为政协委员,特别是身在涉农高校,服务“三农”是我义不容辞的履职重心。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推进乡村全面振兴是新时代新征程‘三农’工作的总抓手”。四年来,我牵头或参与向省、市政协分别提交了16件、47件提案及社情民意,其中涉农的有30余件,主要聚焦在乡村振兴规划、传统村落保护活化、农业科技推广普及、农村民生改善等领域,部分建议获得了省领导和相关部门的肯定与答复。例如:《关于传统村落保护与传承 助力乡村振兴的建议》荣获省政协2021年度好提案,得到时任省委、省政府主要领导批示,《关于壮大我省新型农村集体经济助力乡村振兴的建议》入选省政协常委会大会书面发言,《加强高标准农田建设 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得到主管副省长批示,《做好农业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 赋能河北乡村振兴的建议》获省政协副主席批示,先后被民建河北省委评为“全省优秀会员”“参政议政工作先进个人”“反映社情民意信息工作先进个人”“民建河北省组织建设工作先进个人”。


20250811周志军-1.jpg


其中有几件成果较有代表性:

深耕沃土:守护乡愁文脉,提案护古村、促振兴。传统村落是农耕文明的“活化石”,也是乡村振兴的重要载体。习近平总书记提出,“扎实推进乡村建设,繁荣乡村文化,推进移风易俗,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我和我校相关专业的学者组建了专门的“传统村落保护与传承”调研组,跑遍了河北省20余个县市的百余座古村落,掌握了大量一手资料和精确数据。在深入调研基础上,我们运用了城乡规划学、文化遗产保护学、建筑学的专业知识,引入了数据建模技术,利用先进的激光扫描技术、无人机测绘技术、三维建模技术等,对河北的各类古建筑进行全方位、高精度的数据采集与处理,对这些村落的濒危程度、历史文化价值、活化利用潜力进行量化分析和科学评估,最终凝练形成《关于传统村落保护与传承助力乡村振兴的建议》提案。这份提案创新性地采用了“学术调研+精准建议”的模式,提出了包括建立分类分级动态保护机制、建设省级传统村落数字档案库、探索“非遗+文旅”活化路径等具体措施,旨在破解古村落普遍面临的“老龄化”、“空心化”及可持续发展困境。这份提案得到省政协高度重视,获评2021年度省政协优秀提案、重点提案,并得到时任省主要领导的肯定性批示。2025年又提交相关提案2项,在保定市博物馆推出古村落主题展览,出版专著《河北省国家级传统村落》。

心系粮安:参与高层建言,推动高标准农田建设。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粮食安全是‘国之大者’,耕地是粮食生产的命根子,要落实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切实加强耕地保护,全力提升耕地质量”。我积极参与民建中央、河北省政协组织的相关重大课题研究,联名提交的《关于加强高标准农田建设 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的提案,被确立为民建中央重点课题。提案深入分析了高标准农田建设中存在的规划统筹、资金投入、管护机制等问题,提出了系统化的建议,为推动相关政策完善提供了重要参考,得到副省长批示。

聚焦民生:饮水安全提案,情暖万千乡亲心。“小水表”连着大民生。针对南水北调工程通水后带来的水源变化和农村供水体系面临的新挑战,我联合学校专家提交了《以南水北调水源置换为契机,加强农村居民饮水安全管理的建议》提案。提案深入调研了水源置换后可能出现的水质管理、供水设施适配性、运行管护专业化水平等问题,提出了加强水源水质监测预警、推进老旧管网更新改造、健全专业化管护服务体系等具体建议。这份提案关注最现实的民生需求,得到了办理单位河北省水利厅的积极回应和认真办理,相关建议在后续政策制定和工作中被吸纳。


访问者:农业文化的传承与普及对于农业现代化和乡村振兴至关重要。作为高校管理者,您牵头创建了河北省高校第一座农业博物馆。请您谈谈当初建馆的初心是什么?博物馆的建设历程和思路是怎样的?现在运行得怎么样?特别是,您如何利用这个高校平台,将农业科普与文化传承融入中小学教育?

周志军:建立河北农业大学农业博物馆,最初的动力源于一种强烈的责任感和历史担当。河北是农业大省,拥有深厚的农耕文明底蕴,但长期以来缺乏一个系统展示、研究、传播农业历史、科技和文化的省级专业场馆。同时,作为农业高校,我们拥有丰富的学科积淀、珍贵的教学科研标本以及大量的科学传播素材。高校不仅是人才培养的基地,也肩负着文化传承创新和社会服务的使命。建设这样一座博物馆,就是想填补这一空白,让它成为一个立体的教科书、活态的基因库和重要的文化载体。

建设过程本身也是一个集智攻关的过程。我们的思路非常明确:它不仅是服务学校师生专业教育的基地,更应成为面向全社会,特别是青少年进行农业科普教育的第二课堂。因此,在设计之初,我们就摒弃了传统博物馆单一展陈的模式,大量运用信息化技术和互动体验方式:

开发了虚拟现实(VR)、增强现实(AR)、多点触控等系统,让千年农业“活起来”、古老农具“动起来”,未来农业“展现出来”,把复杂的农技原理直观化。打造沉浸式体验空间,如模拟农场场景、四季农事走廊、动感沙滩等各类场景,增强参观者的代入感。

围绕“农业的起源”、“农耕技术与工具”、“现代农业科技”、“农业与生态文明”等主题,精心设计兼具知识性、趣味性、启发性的内容。研发配套的研学课程体系。我们针对小学、初中、高中不同学段学生的认知特点,设计开发了30多套主题鲜明、动手实践性强、富有地方特色的研学课程包。比如“接种食用菌”、“显微技术”、“酸奶制作”等,把农业知识的种子植入孩子们的心田。

经过几年的建设和发展,博物馆已初具规模并产生广泛社会影响,收集、整理和展出了大量珍贵文物、农作物标本、昆虫标本、土壤岩石样本等,是学校重要的农业科技和文化遗产收藏中心,已成为校内学生重要的专业教学实习和社会科普教育基地,先后被新华社、人民日报、河北电视台等主流媒体多次报道,有效提升了农业文化的公众关注度。相继被授予“全国科普教育基地”“河北省科普示范基地”“河北省中小学劳动与研学实践教育基地”等一系列称号和荣誉。


20230604民建保定市委河北农业大学支部参加大激店镇第一小学“六一”联欢活动1 (2).jpg


除了让更多人走进博物馆,我们还积极推动“馆校结合”和“走出去”战略:让大学老师和博士团走出去,到中小学进行科普讲座、辅导社团活动;邀请中小学生走进来,体验沉浸式研学;利用数字化手段,大力拓展“云端研学”功能,制作线上课程、虚拟展厅,让更多偏远地区的孩子也能跨越地域限制感受农业文化的魅力。迄今,线上线下已接待大中小学生和社会各界参观者超过10万人次,成效显著;近三年来每年参观博物馆约3万人次,如20232.4万人次、20243.5万人次,主要集中在各级政府部门、企事业单位、中小学研学、新生教育、社会培训等群体。202320242025年连续三年承办河北省青少年高校科学营活动,得到省厅领导的肯定。看到孩子们在馆里好奇地观察、热烈地讨论、开心地动手体验,对我们来说就是最大的欣慰,也是农业文脉传承的希望所在。


访问者:民建组织的一大特色是密切联系经济界人士,汇聚了一批企业家会员。作为民建保定市委副主委,您如何看待并推动高校与民建会员企业、社会需求之间的对接?这为您的社会服务工作带来了哪些新亮点?

周志军:这个问题问到了关键点。密切联系经济界是民建的界别特色和优势,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是也高校的重要职能,河北农业大学在历史上就有着“太行山道路”这样的光荣传统。习近平总书记对我校李保国同志的评价是“太行山上的新愚公”。我们这一代人有责任将这种“爱国奋斗、科学为民”的精神传承发扬下去。保定民建聚集了很多优秀的企业家会员,他们在各自领域深耕细作,对技术、人才、管理创新有着强烈的需求。而高校,特别是像河北农业大学这样以农业科学与生命科学为优势的综合性大学,恰恰是科技创新的策源地、高层次人才的富集区,拥有强大的智力资源和技术储备。因此,我认为,利用好民建这个平台,做好高校智力资源与社会企业,特别是民建会员企业之间的“桥梁纽带”,打通产学研融合的“最后一公里”,是我们民建组织社会服务工作的一个极具潜力的方向和重要的抓手。


20250513深化校企合作 赋能食用菌产业高质量发展——民建保定市委河北农业大学支部携手校企共探产业升级新路径 (2).jpg


我们主要在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探索实践:

主动“走出去”:精准对接企业需求。我们不坐等需求上门,而是由民建保定市委牵头,多次组织我校相关领域的知名专家、教授团队,涉及农业科技、食品加工、生物技术、信息技术、环境工程、管理咨询等多个学科,组团深入会员企业进行实地走访调研。我们多次组织专家团走进博野北邑农业、高碑店振华联盟实业公司,通过与企业负责人、技术骨干面对面交流,走进生产车间、实验室,实地了解企业发展的瓶颈、技术升级的难点、人才匹配的缺口。这种精准的需求摸排是有效服务的前提。

整合“智囊团”:提供靶向智力支持。根据调研梳理出的共性问题和个性需求,我们利用高校的学科和人才优势,有针对性地组织“专家顾问团”或“技术攻关小组”,举例来说,我们成立专家团队,为白沟新城毛绒玩具协会、涞水绿叶园林公司、河北智飞农业科技有限公司等企业提供智力建议和技术支持,有效深化校企合作。为企业提供管理咨询诊断、技术难题攻关、科技成果转化推介、专项人才培训、项目合作规划等多方面的智力支持。形式可以是联合申报科研项目、承接企业委托研发课题、举办专场技术对接会、开设企业定制化培训课程等等。

打造“试验田”:共建育人实践平台。校企合作是双向受益的。在服务企业的同时,我们也非常注重利用企业资源反哺高校人才培养。积极推动会员企业与学校共建教学实践基地、联合实验室、产业学院等。现在河北农业大学已建立校外教学实习基地260多个,建设河北省“太行山农业科技驿站”50个,涵盖35个特色农业产业。这些平台为我校学生提供了宝贵的接触生产实际、参与真实项目、提升实践能力的实训机会,有效弥补了课堂理论与产业实践之间的缝隙,也为企业选聘优秀毕业生、储备专业人才开辟了便捷通道。实践证明,这种产教融合的模式极大地丰富了教学资源,提升了学生的就业竞争力。

这种“以需求牵引服务,以服务促进合作,以合作带动发展”的模式,不仅拓展了民建组织社会服务的广度和深度,增强了会员企业的获得感,也有效促进了学校科研成果的落地转化应用,实现了高校、企业、民建组织多方共赢。这一实践紧贴国家粮食安全与农业强国建设战略,精准破解涉农企业瓶颈、加速成果转化、筑牢现代农业人才根基,有效助力了乡村振兴与农业发展,彰显了民建服务发展大局的务实担当。

后记:从一份份凝结着田野调研汗水与学术智慧的精准提案,到一个个让孩子们触摸泥土温度、感悟农耕智慧的研学场景;从书斋案头的科研文献,到田间车间的问题攻关现场——周志军的步履,始终穿梭在“学术—政策—民生”的交汇点。他用政协委员的身份,四载履职间递交30余件涉农提案,将基层呼声变成政策选项;以民建会员的担当,领衔或参与完成5项“三农”深度课题调研,用数据和逻辑支撑决策;作为高校管理者,更让古老的农业文明从实验室、博物馆走入生动活泼的中小学课堂,在少年们的探索与惊叹中萌发新芽。在他身上,多重身份并非标签,而是使命交融的节点,释放出协同创新的澎湃力量。他躬身“三农”田野的执着身影,生动演绎了新时代民建会员“参政为民、服务社会”的深刻内涵。其融合“政产学研用”的路径探索,为统一战线成员如何更高质量服务乡村振兴国家战略,贡献了一份内涵丰富、可资借鉴的“河北经验”与“民建样本”。这份源于实践的经验,如同希望的种子,正在更为广阔的田野上悄然生根、茁壮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