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承德市民宗局就民建承德市委在承德市政协十五届五次会议提交的《关于打造“三交”名城 提升承德文旅高质量发展的建议》给予正式答复。答复中,系统梳理了近年来承德市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推动旅游业高质量发展、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以下简称“三交”)的系列举措与显著成效,展现出承德在新时代民族工作和文旅融合发展方面的积极探索与重要突破。
据了解,自2021年8月习近平总书记亲临承德视察并对民族工作作出重要指示以来,承德市委、市政府坚决贯彻党中央决策部署,牢牢把握民族工作主线,推动“三交”工作不断迈上新台阶。2022年7月,承德在全省率先开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试点工作;2023年,避暑山庄及周围寺庙景区成功入选全国旅游促“三交”试点示范项目;2024年1月,承德成功创建“全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市”;同年9月,塞罕坝机械林场、承德博物馆荣获“全国民族团结进步模范集体”称号;2025年3月,承德更被确定为全国旅游促“三交”计划首批试点城市。特别是近三年来,承德实现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工作“三年三大步”的跨越式发展,为民建提案的办理落实提供了扎实的工作基础和清晰的实施路径。
多年以来,承德市坚持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统领旅游业发展,将民族团结理念深度融入旅游业发展规划。通过“党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行动,推动基层党建与民族团结创建深度融合。同时,大力实施“百项课题集成研究计划”,深入挖掘83项国家级和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认定非遗传承人220人,系统梳理和保护各民族共享的中华文化符号与精神标识。通过打造以避暑山庄及周围寺庙为核心的文化旅游精品线路,承德让游客在沉浸式体验中感受中华民族多元一体的宏大历史叙事与文化魅力。
承德聚焦景区这一关键载体,持续注入“旅游+文化+民族”元素,通过情景再现、互动体验、故事讲述等方式,生动展现承德作为历史上各民族“三交”重要区域的历史角色。各景区结合地方民族文化特色,不断创新载体和形式,提升吸引力,满足游客日益增长的文化消费需求。同时,全面加强旅游服务质量建设,通过系统培训提升从业人员素质,优化服务环境,切实增强各族游客的获得感、满意度,使景区成为促进民族团结、深化情感认同的重要平台。承德始终坚持“以文塑旅、以旅彰文”,推动文化与旅游在更广范围、更深层次、更高水平上融合发展。持续提升《望长城内外—清盛世民族团结实录》等精品展览,深入挖掘世界文化遗产价值,弘扬塞罕坝精神,贯彻生态文明理念。打造了《鼎盛王朝·康熙大典》《君临热河》《情系塞罕坝》等一系列展现国家统一、民族交融的文艺精品力作。此外,承德充分发挥“普通话之乡”的独特优势,将国家通用语言文字的推广普及有机融入旅游场景,在便利交流、增进理解中促进了各民族更深层次的情感交融。
答复指出,下一步,承德市将以全国试点城市建设为契机,全面依托历史文物遗存、生态文明建设范例、红色基因教育基地等六大类载体,深入实施特色资源开发、旅游要素提升等十项行动,落地深化宣传推广、开发特色旅游资源等二十项具体举措。承德市旨在通过一系列扎实有效的工作,全力推动旅游促“三交”计划走深走实,力争形成一批可借鉴、可推广、可复制的“承德经验”,为全国范围内通过旅游业高质量发展促进各民族广泛交往、全面交流、深度交融探索新路、提供示范,为谱写中国式现代化建设河北篇章贡献承德的独特力量。
此份详实的答复不仅是对民建承德市委集体提案的高度重视和积极回应,更是承德市立足自身优势、服务国家战略、推动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的一次全面总结和未来展望,标志着承德在打造“三交”名城、推动文旅高质量发展方面进入了全面深化、系统提升的新阶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