筑堡垒 强根基 增活力 民建唐山市委路北区工委组织建设的实践与探索



基层组织是民主党派的组织基础和工作基础,是履行参政党职能的“最后一公里”。民建唐山市委路北区工委(以下简称“路北工委”)深刻认识到,只有筑牢组织堡垒,才能激发履职活力和创新能力,不负新时代参政党的历史使命。路北区工委在各级民建组织领导、统战部指导下,始终坚持“和合共生 相承共进”的理念,在历届主委的带领下,本着“支部是根,会员为本,民建是家”的组织建设出发点,以制度谋创新,以规范谋发展,突出自身特色优势,加强组织凝聚力建设,不断创优争先,2015年荣获“全国先进集体”荣誉称号,多次荣获“省级先进集体”荣誉称号,并连年荣获“市级先进集体”荣誉称号,从工委到支部再到会员,多次受到民建中央、省委和市委的表彰。

路北工委坚持以“会员为本、支部为根”,在实践中逐步形成了“重谋划、抓落实、建制度、提标准”的组织工作总思路,探索出一套系统化、规范化、精准化的组织建设“路北路径”,为各项工作高质量发展提供了坚实保障。

一、强化系统谋划,下好组织建设“先手棋”

路北工委认为,组织建设不能“脚踩西瓜皮,滑到哪里算哪里”,必须强化顶层设计和系统谋划。

1.规划引领,一张蓝图绘到底。工委高度重视年度工作计划的前瞻性和指导性。每年初,在充分调研和征求各支部、专组及会员意见的基础上,制定详尽的工委年度工作计划,并指导各支部制定相应的支部计划。这两个计划成为全年工作的“方向标”和“任务书”,明确了时间表、路线图和责任人。工委强调,尽管客观因素可以适当调整,但完成计划内工作是必有内容,以此考验和锤炼基层组织的预判能力和执行能力,确保各项工作有序推进,从“要我干”变为“我要干”,从“随意干”变为“计划干”。

2.思想铸魂,凝聚政治共识。组织建设的根基在于思想统一。路北工委始终将思想政治建设摆在首位,通过系统学习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中共二十大及历次全会精神,以及民建会章会史,不断增进对中国共产党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政治认同、思想认同、理论认同、情感认同。创新成立“初心学习组”,由工委班子成员和骨干会员领学,开展专题研讨和政策解读,强化政治共识与使命担当。同时,建立会员思想动态反馈台账,及时掌握并解决会员的思想关切,使组织凝聚力在理论学习与思想交流中持续巩固提升。

二、创新组织架构,打造高效运转“发动机”

路北工委深刻认识到,科学合理的组织架构和规范完善的制度体系是组织高效运转的基础保障。

1.优化组织设置,明确功能定位。路北工委共有会员447人,工委委员16名,在工委主委会的领导下,构建了“七组(组织组、宣传组、调研组、社会服务组、考核组、初心学习组、信用体系建设课题组)、两会(妇女委员会、企业家委员会)、二队(文艺队、体育队)、十二支部”的组织框架。这一架构中,主委会成员和工委委员发挥各自专长,分管或负责相关工作,确保了各项工作与工委工作的有序衔接。

2.健全制度规范,实现精细管理。工委高度重视制度建设,制度和规范是创新组织工作的基石。我们先后制定、修订并严格落实《路北工委岗位职责制度》《民建唐山市路北区工作委员会支部会务活动报备规则》《民建唐山市路北区工委微信群管理办法》《民建路北工委支部、会员考核管理办法》等十余项规章制度。这些制度明确了从工委到支部各级岗位的职责,规范了支部活动从计划、报备、开展到总结宣传报道的全流程,实现了对会员、会务、宣传、考核等各方面的精细化管理。例如,《支部会务活动报备规则》要求支部活动提前报备、工委派员参与,既加强了工委对支部工作的协调指导和政治把控,也让支部活动获得更多支持,也更有底气,工委整体会务工作的活跃度以及质量都有很大提升。

3.创新管理,实施数字赋能。路北工委开创性地建立了“会员电子档案管理制度”。为每位会员建立电子档案,详细记录其基本信息、履职情况、获奖记录、参加活动轨迹等。这不仅使组织能够全面、动态地掌握会员情况,发现会员的专长,从而实现人才资源的精准整合与调配,更让每位会员感受到自己在组织中的成长足迹,极大地增强了会员的归属感、荣誉感和责任感。同时,工委完成支部电子档案建设,推行“过程考核+年终评议”的数字化考核机制,使考核工作更加精准、高效、透明。

三、激发支部活力,打造特色鲜明“战斗堡垒”

支部是组织的“根”,根深才能叶茂。路北工委将支部建设作为组织工作的重中之重,全力激发基层细胞的活力,让支部活动呈现生机勃勃之势。

1.强化班子建设,提升引领能力。工委高度重视支部班子建设,通过定期培训、交流研讨、外出学习等方式,不断提升支部主委和班子成员的政治把握能力、参政议政能力、组织领导能力、合作共事能力和解决自身问题能力。实行工委班子成员分包支部制度,每位工委副主委联系2个支部,密切指导支部工作,传达工委精神,掌握支部动态。支部内部也有分工,支部主委负责支部政治方向把握及全面协调工作,几位副主委分别负责参政议政、组织宣传工作和社会服务等工作。另外,各支部实行小组负责制,支部分成小组,由支部副主委分管各小组,方便把各项工作迅速落实到每位会员,形成了分工明确,责任到位,上下联动、协同推进的良好局面。

2.深化“一支部一特色”,打造品牌矩阵。为激活支部潜力,调动支部全员积极性,强化基层组织的自身建设能力,工委大力支持和引导各支部结合自身会员结构和资源优势,从思想建设、参政议政、社会服务等方面,探索、培育和发展支部特色,形成支部的亮点、创新点。

经过多年实践,各支部在社会服务特色品牌创建方面成效显著,形成了诸如一支部立足为社会各界进行反诈宣传、二支部长期坚持的“康复村慰问”、四支部的“普法宣传”、七支部持续深化的“护苗行动”、九支部的“医疗助民”、十支部聚焦发展的“智力助企”、十一支部的“关爱朝阳、呵护夕阳”等一系列具有广泛社会影响的服务品牌。这些特色活动不仅成为支部凝聚会员、服务社会的重要载体,也构成了路北工委社会服务的亮丽名片,实现了“一个支部一个堡垒,一个支部一面旗帜”。

3.建好用好“会员之家”,构筑温馨家园。

工委秉持“注重实效、彰显特色”“量力而行、尽力而为”的原则,持续推进“会员之家”的“建、管、用”一体化。各支部会员之家建设实现全覆盖,六支部的“会员之家”设置了学习室和知情明政研讨室,增加了专家智库展示墙、民建企业家风采展示墙、支部活动展示墙,真正践行了以会员为中心的理念,成为广大会员学习交流、风采展示、活动聚会的温馨之家。九支部的“会员之家”依托唐山民建会史馆,不断扩大知名度和美誉度,依托其强大的影响力,将支部的“会员之家”变成民建唐山全员的“会员之家”,成功地吸引了北京、天津、秦皇岛等地兄弟组织前来观摩学习,成为展示路北民建风采、加强对外联系的窗口。“会员之家”真正成为了凝聚人心、汇聚力量的“温馨港湾”。

四、聚焦履职效能,点燃创先争优“助推器”

路北工委通过科学的考核激励和人才培养机制,有效调动会员履职积极性,提升整体工作效能。

1.完善考核机制,树立鲜明导向。工委的考核评价体系历经十三年发展,不断优化完善。考核覆盖工委、支部和会员三个层面,指标涵盖思想建设、组织活动、参政议政、社会服务、宣传信息等方方面面,实行“过程考核+年终评议”相结合,量化打分,公平公正。考核结果作为评优评先、人才推荐的重要依据,在全工委形成了“比学赶帮超”的浓厚氛围,发挥了“指挥棒”和“风向标”的作用。

2.加强人才培养,锻造过硬队伍。工委将人才视为第一资源,多渠道发现和培养骨干。通过组建调研组人才库、举办参政议政稿件撰写培训班、给任务、压担子等方式,着力提升会员的履职能力。注重在会务活动中考察和发现人才,将政治坚定、热心会务、乐于奉献、能力突出的会员推荐到支部领导岗位,同时向民建市委、人大、政协等政府机构推荐,给会员提供更多的展示平台和发展空间。这种“在使用中培养、在培养中使用”的模式,为工委的持续发展提供了坚实的人才保障。

3.成果转化显著,履职量质齐升。系统的组织建设有效转化为优异的履职成果。近年来,路北工委在参政议政方面表现突出,社情民意、提案建议数量稳步增长,质量持续提升,多篇稿件被民建中央、全国政协、省政协等采用或获得领导批示。社会服务工作精准深入,形成了品牌效应。宣传工作有声有色,每年在各级媒体刊发稿件百余篇,有效提升了组织影响力。这些实实在在的成效,是对路北工委组织建设成果的最佳印证。

五、探索特色路径,信用体系建设与“和”文化的传承

在系统化推进组织建设的同时,路北工委还结合自身特点,探索出三条特色路径:

1.立足界别特色,打造信用建设品牌。成立“信用体系建设课题组”,构建“内部筑基、参政转化、社会辐射”三位一体模式。内部推行会员企业《诚信经营承诺书》,开展分类精准的诚信教育;外部联合政府部门开展“信用三进”活动,将建言成果与社会服务相结合,凸显了民建经济界别的特色优势,扩大了组织的社会影响力。

2.弘扬“和”文化,营造团结奋进氛围。路北工委注重组织文化的培育,特别是“和”的精神——团结和谐、甘于奉献、顾全大局、薪火相传。

在换届过程中,老委员高风亮节、主动让贤,转而担任内设机构副职,全力支持新班子工作,这种“功成不必在我,功成必定有我”的境界,成为凝聚人心的强大精神力量,为组织高效运行提供了深厚的文化支撑。

3.关爱老会员,新一代薪火赓续谱新篇

组织建设不止于制度、规范,更注重打造组织的凝聚力和向心力。老一代民建人爱国、民主、团结的传统以及对组织的拳拳热爱之情,甘于奉献的精神,对新一代会员来说是最鲜活的教育情境,是精神的传承和榜样的力量。因此,通过各种形式关爱老会员是民建路北工委的优良传统,也是组织建设非常重要的一部分。基于此,我们在中国民建成立八十周年之际,开展了“追寻前辈足迹,传承民建精神,担当民建使命”系列走访活动,这次活动让老会员倍感温暖和骄傲,也是对新一代会员最生动的“传帮带”。新老同心,薪火赓续,共担使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