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拳拳之心弘扬秦皇岛古老文化

http://www.cndcaheb.org.cn/infodetail.aspx?newsid=6847

    他是一位年逾六旬的花甲老人,他用多病的身体,执着地坚守着秦皇岛民俗文化研究与传承的阵地,捧出了一颗热爱家乡的拳拳爱心。他是一位民建会员,作为民建山海关区委退休支部主任,他认真履职尽责、关注民情民生,担负着一名党派成员的社会责任与使命。

    他就是刘建。作为山海关民俗文化研究会会长、山海关文化产业协会理事、区政协文史研究员,刘建长期致力于秦皇岛山海关历史文化的挖掘、传承与研究工作,他向政府无偿捐赠自己收藏的文物几十件,撰写山海关历史文化论著近200余篇、300余万字。他在研究、传承、弘扬山海关深厚文化底蕴和民俗风情中,实现着自己的激情与梦想。

    “收藏是我生活中的一个爱好和习惯,是生命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内容。”

    受父亲影响,从上世纪80年代开始,刘建开始了他的收藏生涯。那时候,他通过逛市场、下乡收购、和朋友置换等途径,收藏了大批文物和抗战实物,其中有老照片、地图、刀具、钢盔,甚至解放军军装他都收购回来。他觉得,每一个物件都隐藏着一个故事,诉说着一段历史,值得珍藏。

    上世纪80年代,山海关人防办办了一次摄影展,展出的是从中央有关单位拓来的关于山海关历史文化的珍贵影像资料。展出完成后,被展览的拓片便被随意摆放,无人问津。刘健得知后,便把这些照片小心翼翼地保存珍藏下来。几十年里,在收藏爱好的驱使下,他保存了大量关于山海关历史发展的实物、照片、书刊、文字材料,对研究山海关的历史延革具有重要意义。

    此外,刘建还专门购买了一台照相机,平时一有空就到山海关各地拍摄历史、人文照片。现在,山海关有很多老建筑、旧街道已经拆除,而在刘健拍摄和收藏的1000多幅老照片里,都能看到原貌。刘建说,我是土生土长的山海关人,对这里的一草一木都饱含着眷恋。经济在进步、社会在发展,山海关城现在日新月异,但我们不应该忘了她原来的样子,因为那是一份珍贵的历史记忆。

 

    “我要尽自己最大的努力,研究整理、传承弘扬古老而富有魅力的山海关文化。”                

刘健自幼爱好文学,从上世纪70年代起,他开始业余文学创作。几十年来在各级报刊杂志刊登发表文学作品300万字,宣传家乡的历史、旅游、名人,有的被制成了影视节目在各级媒体播出。

近年来,配合山海关旅游、古城开发、街景整治、古城拆迁、石河生态防洪综合整治工程,刘建潜心对山海关文化进行了系统挖掘、整理、宣传工作。

在山海关古城改造初期,应区旅游局邀请,刘建参加大大小小的规划座谈会几十次,在会上提出合理化建议,并把自己收藏多年的各种文字资料和山海关街景、名胜古迹老照片提供给相关部门,使规划工作有历史佐证,更加贴近历史。在古城保护开发项目中,政府为加大、充实开发山海关的旅游项目,增加山海关的旅游文化内涵,决定保留23处有历史文化的老宅院作为新的景点,如镇远镖局、詹荣府、官银号等,但这些建筑由于年代久远,有的早已淹没在战争的硝烟里。为了给这些古老的建筑充实文化内涵,相关部门委托刘健开展这项工作。接到任务后,他毫不犹豫地答应了下来,立即着手查阅史料、进行民间采访。然而由于拆迁变动大,且很多知情的老人已经做古,资料收集和撰写难度极大。时值寒冬、天气寒冷,但通过刘建坚持不懈、持之以恒的努力,最终圆满完成23处保留建筑历史、传说、故事的撰写,为景区开发工作做好准备。

在山海关五佛山森林公园开发时,他走遍了山海关辖区的山山水水,写出了”山海关森林公园开发策划书”,使山海关森林公园更快的进入实施阶段,后来又用几年时间逐步挖掘出山海关森林公园的历史、传说故事,寻找到传说中的五座佛像的山脉,撰写了《五佛镇关大平万年》的民间传说,给森林公园的开发和经营打下坚实的基础。

他还参与并策划了中国孟姜女文化之乡座谈会,发表宣读关于长城文化之乡、孟姜女文化之乡的论文;撰写了山海关古城保护开发大型系列专题片脚本,参与编导拍摄工作历时一个月;为“王家大院”、长城博物馆改陈撰写文字材料,策划旅游项目;为区文化局收集山海关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文字编写、影像资料工作;为山海关总兵府景区提供400多张有关山海关真实历史的老照片,为广大游客了解山海关的历史做出突出贡献;为秦皇岛电视台《漫话秦皇岛》、广播电台《顾名思义秦皇岛》栏目录制节目40余期,并多次接受各级媒体采访,宣传秦皇岛文化和历史。

2008年在秦皇岛市奥运火炬传递的直播节目中,刘建作为嘉宾参与“实现梦想,点燃激情”现场直播,讲述老龙头的历史以及火炬传递在老龙头开始的意义,向全世界宣传秦皇岛历史和文化。

几十年来,刘建对山海关的民俗研究做了大量研究、收藏工作。他将关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资料整理成录像近8个小时,文字材料5万多字上报市文化局。尤其他收集整理的民间故事《萧显写匾》,引起强烈社会反响。2011年刘建被评为秦皇岛市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2015年被评为河北省非物质文化传承人,并被报送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我时刻不忘自己是民建会员,不忘自己肩上所承担的责任和义务,这也是我做很多事情的动力。”

作为民建山海关区委老年支部主任,在民建工作中,刘建履职尽责,关注社情民生、积极参政议政。每年提交社情民意、提案、宣传稿件几十篇,大多被民建市委采用。

刘建认为,作为一名民建会员,要实实在在为社会做点事。2005年,他将一张自己收藏的民国36年《山海关公报》无偿捐献给山海关区档案馆,填补了史志书中的日伪文化时期的空白,成为该馆的“镇馆之宝”。2015年该文物已通过可移动文物认定,历史文化价值可见一斑。2007年在首个纪念世界文化遗产日的活动中,他将收藏的7件珍贵历史文物无偿捐献给山海关文物局,充实了古城文物收藏,现展出于山海关长城博物馆。由于贡献突出,2011年刘建被评为首届“感动山海关十大人物”。

在山海关烈士陵园升级改建时,刘建受政府委托,到三区四县收集烈士照片、文字资料,为烈士陵园纪念馆征集大量烈士遗物。

山海关古城改造后,南门城楼被定为榆关抗战展馆,因旅游季节将近,急需布展。刘健了解情况后,不顾患病之躯,奔走遍偏远山区,往返千里为展馆收集抗战实物、图片,书写陈列大纲,在半个月之内完成收集工作,为展馆提供大量关于山海关历史,长城沿线留下的珍贵实物展品,如大刀、长矛、日军刺刀、袖标、军旗、炮弹,为展出充实内容,最终使展馆按时对外开放。

此外,他多次义务到中小学校做爱国主义专题教育,向中小学生宣传秦皇岛文化,还计划完成两本书,一是《山海关城乡地名寻踪》,另一本是《山海关乡土文化》,填补地方历史文化空白。刘健觉得,必须把自己掌握的历史人文知识传承、发扬下去,为后人多留下一些东西。

在生活中,有人说刘健有点“傻”,做了这么多操心劳力又没有报酬的工作。然而刘健说,自己做的所有事情都是基于对家乡的热爱,对家乡文化的痴恋,这种奉献是快乐的,无法用任何报酬来衡量。

如今刘健虽已到花甲之年,但用他自己的话说,“文化传承势在必行,我雄心未泯,当不辱使命,把历史交付未来。”是的,我们相信,他定能将这条文化发扬传承之路越走越宽,越走越敞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