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根之旅 不忘初心

—寻根之旅 不忘初心 --民建河北省委机关首批参观会中央爱国主义教育基地体会


寻根之旅.jpg

    为深入开展“不忘合作初心、继续携手前进”专题教育活动,传承民建优良传统,民建河北省委机关(第一批)部分干部在秘书长郭建富的带领下,先后赴安徽休宁、浙江金华、上海、江苏镇江和南京参观学习,追随诸位民建创始人的足迹,感受先辈浓浓的家国情怀,开启一段令人难忘的爱国主义传统教育之旅。

    学习组一行首先来到坐落在礼仪之邦、文化之邦的徽州(今黄山市休宁县)孙起孟故居。这座建于清道光年间的传统徽派建筑,白墙黑瓦,砖木结构,房屋为三进十二间两天井带厢房的格局。

陈列馆以起孟老对家乡的桑梓情怀为切入点,通过“情系家乡”、“民建创始人”、“伟大教育家”、“杰出的活动家”和“走进民建”五大板块,充分展示了孙起孟同志对党、对国家、对民建的卓越贡献和不平凡的一生。

    在陈列馆入口,有一块挂有民建历届主要领导人照片的展示牌,而起孟老的那张,选取的竞是19937月在民建河北省委调研时的情景,而这张照片拍摄者正是学习组其中一位、民建河北省委社会服务部部长宋少辉。想到照片陈列在此并被会史所铭记,也让照片的拍摄者和学习组的各位不禁感到骄傲和欣喜。

    随后,学习组来到浙江金华,参观了施复亮故居。施复亮故居位于金华市金东区源东乡东叶村,整个建筑体坐北朝南,占地200平方米。1933年时,施复亮先生为了摆脱国民党的追捕,回到东叶村,与夫人抬石挑砖,自建了这座房子。这故居是典型的江南建筑风格,堂楼、厢房各具,形成一个三合院式院落。 

    在故居二楼的展览室里陈列的展品,记录了施复亮的足迹:从浙江公立第一师范学校,到北京参加工读互助团,从在日本接触马克思主义,到回到上海成立全国最早的共产主义组织--上海共产主义小组。之后,又被派遣去临时团中央工作,曾当选为团中央首任书记。之后的施复亮先生,随着历史的发展,也辗转于广州、北京、上海等地。1933年,施复亮回老家东叶村“归隐”。1933年下半年至1936年,在这座自建的宅子里,他先后创作了《资本论大纲》、《经济科学大纲》、《现代唯物论》等20余种译著,传播马克思主义,宣传社会主义革命。之后施复亮先生的足迹,更为坚定。展物显示:经过他与黄炎培、胡厥文、章乃器等人的筹建,194512月中国民主建国会正式成立。194810月,施复亮参加新政协会议,新中国成立后,施复亮曾任民建中央副主任委员、劳动部副部长,直到197011月病逝。 

    之后,学习组一行继续前往坐落于上海浦东新区川沙新镇新川路218号的黄炎培故居——“内史第”进行参观。虽是黄炎培的故居,但曾在“内史第”中的居住过的可是名人辈出,不仅黄氏子弟诞生于此,宋庆龄姐弟和胡适也和内史第有过不解之缘。

    进得仪门,在正楼前,一尊黄炎培铜质头像置放在约有一人半高的底座上,圆圆的脸庞,着中山装,双目有神,微带笑意,透露出外圆内方的刚柔气质来。铜像上方的主楼悬挂着陈云书写的“黄炎培故居”匾额。

    “内史第”整幢宅子主要分为上下两层,下层正中是原为沈家大院祖庭的“立本堂”(“内史第”又名沈家大院),取名用意为做人要有根本的准则,两侧房间主要介绍了胡适在沪求学时在川沙厅内所开创的万和茶号,以及1903年由黄炎培和堂兄黄洪培开办的开群女校的模拟教室,这也是浦东的第一所女校。

上了二楼,就详细展示了黄炎培先生从一个清代的秀才、举人逐步成为中国近现代著名的爱国主义者和民主主义教育家、中国民主建国会创始人的光辉一生。一生爱国的黄炎培先生曾多次说过,他在“九·一八”事变以前,整个事业和精力都放在了教育上。此后,他全力投身到了抗日救亡运动中,为唤醒民族的救国热情而奔走呼号。展厅其中通过电影科技,呈现出著名的“窑洞对”故事:1945年黄炎培访问延安,与毛泽东的单独谈话时说:“我生六十多年,耳闻的不说,所亲眼看到的,真所谓‘其兴也焉’,‘其亡也忽焉’,一人,一家,一团体,一地方,乃至一国,不少单位都没有能跳出这周期率的支配力。”面对黄炎培的问话,毛泽东深思熟虑,成竹在胸,回答道:“我们已经找到了新路。这条新路,就是民主。只有让人民来监督政府,政府才不敢松懈。只有人人起来负责,才不会人亡政息。”这番关于历史周期率的著名谈话,时至今日,仍然闪烁着不灭的历史光芒。

    参观完黄炎培故居,结合即将召开的中共十九大,学习组在上海还参观了中共一大会址,重温中国共产党建党历史。高楼大厦掩映下的兴业路,一小排朴素平整的房屋显得格外安静,仿佛在静静地诉说着中共一大以来这片古老土地上的沧桑巨变。一幢再平常不过的石库门民居,却凝固了中国历史上一个“开天辟地”的伟大时刻。1921年,中国共产党第一次代表大会在这幢石库门民房里召开,它见证了中国共产党的崛起和发展壮大,在中国历史上具有里程碑的意义,从此,灾难深重的中国人民就有了一个可以信赖的组织者和领导者,中国革命的历史由此掀开了崭新的一页。

    离开上海,学习组又来到镇江丹徒区辛丰镇黄墟老街,参观另外一位民建重要的创始人--冷遹的故居。冷遹故居始建于1917年,占地面积800平方米,建筑面积210平方米。由主楼一幢和厢房四间组成,主楼是一幢两层楼房,上下十间中西合璧式建筑,前后花园,主楼后边各四间厢房。虽经多次维修,但风格原貌未变。2002年将其故居改建成冷遹纪念馆。

    说起冷遹,大多数人对其了解较少,真正去了解其颇负传奇的一生,才知道这样一位英雄人物不仅是中华职业教育社的创始人之一,还是中国民主政团同盟(中国民主同盟前身)的创始人之一,更是民主建国会(中国民主建国会前身)的创始人之一。冷遹,18826月(光绪八年)出生于江苏省镇江市丹徒县黄墟镇(今镇江市丹徒区黄墟镇)。1905年,冷遹从安徽武备学堂毕业投身军戎。早年参加同盟会,策划安庆秋操起义,筹建广西同盟会,成为广西革命最初发动者之一。19121月,被临时大总统孙中山授予中将军衔和文虎勋章,委以第一军第三师师长。1921年,冷遹亲眼目睹自己为之奋斗的民国虽已成立,却终因军阀混战而民不聊生。他毅然退出了军界,致力于地方实业和教育救国。冷遹先后兴办的农垦、蚕桑、办学等事业很多,造福乡里,泽被桑梓。抗日战争爆发后,他又立刻投入到抗日救国运动中,与中共领袖及各方社会贤达精诚团结,同心抗日,支持中共的抗日统一战线和建立联合政府的主张。新中国成立后,冷遹又精神饱满地投身于新中国建设。历任华东军政委员会委员兼华东水利部长、中华职业教育社上海分社主任、江苏省副主席(副省长)、江苏省政协副主席、民建中央常委兼江苏民建主委等。黄炎培先生曾称赞他“才大功偏实,名藏位自高。”

    最后一站,学习组来到南京市雨花台区安德门大街48号,参观由民建南京市委副主委吴先斌先生个人投资筹建和运营管理的、江苏省第一座反映南京人民抗日斗争的民间专题博物馆--南京民间抗日战争博物馆。

    南京民间抗日战争博物馆建于2006年,占地2000多平方米。三楼陈列厅包括“1937南京记忆”、“不愿做奴隶的人们”、“抗战风云”、“抗战文献”、“抗战徽章”等几部分。整个展馆布局简朴、凝重,震撼人心。馆内珍藏文物3700余件,包括300余张侵华日军的作战地图,记录南京大屠杀的历史照片、实物,各种抗战勋章,以及终生致力于南京大屠杀研究的华裔女作家、历史学家张纯如采访幸存者的影像资料和书籍等珍贵历史文物。四楼作为资料室,陈列着有关抗日战争的书籍资料数万余册。

参观期间,学习组一行有幸见到馆长吴先斌先生,并与其进行交谈。吴先斌先生为了获得具有重要历史价值的文物、图片等史料,散尽万金而不惜,历经坎坷亦无悔,十多年来,已经个人投入上千万元。学习组问他,当时是出于什么样的原因,一个人四处奔波收集这些藏品和书籍,建立这座博物馆的?吴先斌先生说,是机缘巧合,让他接触到了这段历史的一些实物和资料,感到有责任将这些收集起来,记录下来,让人们牢记历史。吴先斌先生没花政府一分钱,以他的展品和理性,强化着民族记忆,感召着国人。

故居是平台,基地是载体。参观民建中央爱国主义教育基地,重在学习。通过参观故居,缅怀先辈,让我们更加真切地感受到各位民建先贤从以天下为己任,积极投身民主革命,再到参与民主建国,全身心投入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光辉历程,从他们身上,我们看到了民建老一辈刻骨铭心的爱国之情、矢志不渝的报国之志、生死不移的爱国之行。这些崇高品质都是我会弥足珍贵的精神财富,是民建优良传统的集中体现。通过参观和学习,进一步认识到了开展“不忘合作初心,继续携手前进”重大意义,进一步深刻理解了多党合作思想政治共识,进一步坚定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各位民建先辈浓厚的家国情怀和强烈的社会责任感深深地感染了学习组的每一个人,在激励大家奉献才智报效国家的同时,也启迪大家深入思考在新时代如何保持初心、尽职履责,促进国家现代化建设和会的事业更好发展。

    历史的脚步不曾停歇,精神的传承不会停止。短暂的考察之行,却给每一名学习组成员留下深刻的记忆,也让这次“不忘初心,寻根之旅”之行特别难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