庆祝中国改革开放40周年

——80后眼中的改革开放

    我是1985年出生的,对我来说,虽然没有经历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的盛景,也没有感受改革开放40年来的全过程,但也是在改革开放的感召下成长起来的一代人。

我出生在齐鲁大地的农村,很小的时候,依稀记得所有的东西都需要“票”。买油有油票,买布有布票,买粮食有粮票。妈妈经常跟我讲我小时候的生活,一年能买几条鲅鱼就不错了,一桶花生油足够一年用了。那时候小孩子们最最盼望过年了,一碗热腾腾的饺子就是最最心仪的年夜饭,一件现在看来土到家的花衣服就是最最值得炫耀的时装,一串长长的鞭炮声承载着满满的回忆。初一的早上,几个要好的小朋友排着队到各家各户串门要糖吃,去的邻居家里按辈分也不知道该叫什么,但一声“过年好”老少爷们喜笑颜开地就分糖分瓜子,小朋友就一起开开心心地拿着糖跑开了。回到家,把糖扒开,糖纸捋顺了弄平了,放在自己最喜欢的本子里,做所谓的标本,有时还会拿到校园里,大家互相交换挑选自己喜欢的。小时候,可玩的东西也不是很多,跳皮筋、丢沙包、跳绳、玻璃球、纸宝、陀螺、捡石子都是我们爱玩的游戏。每次一下课,大家呼啦跑出教室,占领一个地方,招呼几个同学玩。上课铃响了,再跑到教室。中午也很少午睡,几个小朋友玩的大汗淋漓也不觉得累。那时候也没有什么电子产品,家里有个电视、电风扇、收音机可能就是需要用电的设备了。孩子也没有那么多的作业,基本上回到家半个小时就搞定了,然后大家就在外面疯玩。每天傍晚回荡在大街小巷的就是,谁谁谁,你妈妈喊你回家吃饭了。有时候玩的晚了就直接在别人家吃饭,甚至睡觉。小朋友们上学放学从幼儿园开始都不用家长接送,都是一群孩子互相喊着去上学。

到了90年代后期,我上中学了。对于那时候的我们来说,每个孩子都有了录音机,晚上睡觉前大家在宿舍里带着耳机听英语,后来是MP3、MP4,那时候的潮流就是戴着耳机,听所谓的流行歌曲,让家长给买的理由也都一致的,就是要提高英语,至于英语到底听了多少,谁也说不清。初中时我是每天回的,对于吃饭啥的没有太多的印象了。在高中我们全班都住校的,这也是我们当时所在的省级重点高中所谓的军事化管理,那时候学校的菜价也超级便宜,普通的菜一份1元,一个馒头3毛,油炸馒头5毛。那时候一般我们两三个人一起吃饭,每人一份菜,合起来吃的津津有味,大家根本都不计较。每周周六晚上是我们的休息时间,这时候校门口外会有很多卖小吃的,我们就会出来买一些好吃的“改善生活”,那时候我们还会想,等以后我要买很多很多的蒸饺,直到吃腻了才行。后来工作之后去过,虽然小饭馆还开着,但再也感觉不到那时的香味了,留在脑海里的只剩下记忆。

2003年,我上大学了,家里怕我想家,也便于联系,就给我买了一新手机,记得很清楚,南方高科的,红色的。当时特别喜欢,自己上课时还时不时拿出来看看。想想那时的手机功能真的很简单,短信、电话,其他的可能就是计算器、记事本功能了,什么QQ、微信等功能都没有。宿舍有人爱看电影,我们老大(宿舍里年龄最大的)有个EVD(不知道是不是叫这个名字),我们轮流租碟看,每到周末是我们的集体放映日,八寸的小屏幕,八个人挤着一起看,也是值得回忆的一段美好时光。后来,大家又都买了电脑,都不用聚在一起看电影了,也不用去租什么碟了,大家直接下载下来自己观看。大家相互交换联系方式,除了要电话、邮箱,后来就是QQ号,再后来就是校内网(后来改为人人网),那时上网上通宵是常有的事,基本上包夜场一晚十几块钱,除了聊天就是玩什么游戏。至于爱吃的就是学校周边的,米香居的饺子18块钱一盘是我们聚餐最最爱去的,芙蓉街的小吃也是周末我们的常客。回想起来,最喜欢吃的还是那些小而精的小吃们。

2010年后,我参加工作了。手机微信因为其方便快捷成为大家联系最常用的方式,手机短信也很少用了。玩的游戏也越来越情景化,吸引了越来越多的人的目光。手机的功能也越来越强大,存储空间也越来越大,8G、32G直到256G、512G,指纹识别、人脸识别,各式各样的APP满足你的需求。存储的选择也越来越多,越来越稳定,U盘,硬盘,云空间,更新换代,空间越来越大。物质生活的富足,让我们再也不是满足于吃什么,想吃的几乎都能吃到。淘宝网、京东网上商城等的出现,极大地满足了大家的购物热情,想买什么,“轻轻一点送货到家”。物联网、云商城等的出现,足不出户吃遍世界。看书读报从网上就可以轻松搞定。

作为改革开放后成长起来的一代,回望三十多年所亲历的改革开放历程,体验着科技经济各方面带给我们的便利条件,感受着祖国的巨大变化和日益强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