脱贫攻坚应当重视精神扶贫和教育扶贫

———2019年两会心得体会


明媚的春天,全国两会于3月5日在北京召开。两会期间,“脱贫攻坚”属于代表和委员们热议的词汇之一。从中可以看出,“脱贫攻坚”依然是当前党和政府最为关切的问题之一,也是当前因为各种原因致贫人们的希望。

党和政府对扶贫工作的高度重视,也促使我国扶贫工作的深入开展。数据显示,我国在2018年贫困人口减少1386万人。农村贫困人口大幅减少,收入持续增加。这些数据说明,我国的扶贫工作已经取得了一定成效。

不过,通过网上调查发现,网民对“对贫困对象识别不够精准”、 “对扶贫资金监管不够到位” “基层贫困群众内生动力不足”等一些问题比较关注。针对这些情况,习总书记在两会期间利用团组讨论时段和代表委员研讨扶贫事宜,从各位代表委员的发言中了解和挖掘扶贫工作的第一手资料。习总书记表示:对于扶贫工作出现了腐败问题,诸如挪用、贪污扶贫款,一定要严惩不贷,切实将扶贫措施直接落实到迫切需要的贫困人群心目中,打好扶贫攻坚战。

习总书记参加河南代表团审议时表示:“打赢脱贫攻坚战,是今明两年必须完成的硬任务。如果降格以求,采取数字脱贫、虚假脱贫、糊弄脱贫,这种现象是不能容忍的。但同时,抬高扶贫标准、胡子眉毛一把抓、没有轻重缓急,最后没有履行承诺,这种现象也必须坚决杜绝……”

两会期间,“精神扶贫”和“教育扶贫”成为了代表委员们讨论的热门话题之一。的确,在扶贫工作不断深入情况下,剩下的扶贫对象基本都属于“难点”,即“硬骨头”,需要“攻坚”了。也就是说,让这些人致贫的原因不只是地域、交通等客观条件,而存在一些主观原因。比如,一些贫困人员在思想上不愿意配合扶贫工作人员的引领,拒绝国家扶贫政策;还有一些贫困人员,文化观念无法跟上时代,致使扶贫工作困难重重……所有这些,让扶贫工作进入攻坚阶段,需要对贫困人群在思想和精神领域实施“扶贫”,在文化理念方面实施“扶贫”,即精神扶贫和教育扶贫。

精神扶贫,就是扶贫工作人员对贫困人群在精神方面给予开导,让其从心理上理解并接纳国家扶贫政策,主动配合国家扶贫工作人员的工作,通过努力让自己脱贫。现实生活中,的确有些贫困人群就等着给送钱或者其他物品,给的少了或不及时就不签字,仿佛感觉我穷我有理一样,不理解扶贫工作的主要目的是要帮助贫困人口“造血”而不是“输血”。通过给贫困人群钱物无法从根本上解决贫穷问题,因此需要从贫困人群的精神上转变理念,让他们产生对财富的渴望,认识到摆脱贫穷的真正意义所在,从内心深处激发一种发家致富的信念。因此,精神扶贫,可以让贫困人群从精神层面认识到贫困给自己生活以及社会带来的负面影响,会主动配合国家扶贫人员努力学习工作本领,最终让自己脱贫,步入幸福的小康生活。

教育“扶贫”说的是两个层面,首先是农村孩子们的教育问题,尽管人人都说再穷不能穷教育,但是贫穷却可以让个别孩子中途辍学。农村经济发展缓慢,贫困人群比较多,这些情况与受教育水平有一定原因,因此,扶贫工作需要为农村的教育献计献策,想办法筹集资金改善农村教育设施,提高教学水平,这样才可以从根本上消除贫穷。孩子是国家的未来,更是许多家庭的未来,孩子有了知识,生活才可以有希望,农民才能真正走上幸福的小康生活。教育扶贫的另一个层面是让农村贫困人口积极学习先进生产技术以及文化政策、法律等各方面的知识,即通过教育手段让贫困人群学习到先进的生产技术并从中提高自身素质,然后在扶贫工作人员的引领下通过努力工作让自己过上幸福的小康生活。

精神扶贫和教育扶贫都可以让贫困人群从自身领域实现精神层面和物质层面的脱贫,最终实现共同富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