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强重点平台建设 提升承接能力水平

—民建省委副主委武义青在《河北日报》发表署名文章


■疏解北京非首都功能,是京津冀协同发展的“牛鼻子”。加强重点平台建设,提升承接能力和水平,是高效、顺畅承接京津产业转移的有力举措。

■我省各类承接平台数量较多、布局相对分散,有的特色不鲜明。对此,应从省级层面统筹重点平台建设,站在打造京津冀世界级城市群的高度,加强全产业链布局规划。对产业园区进行适当整合,创建更多的专业性产业园,实现差异化错位发展。

■各重点平台应按照“上档次、上水平”的原则,加快交通、住房、文体休闲等配套设施建设,在科研支持、创业扶持、住房保障等方面提供多种差异化优质服务,打造现代化宜业宜创宜居环境。

京津冀协同发展,是习近平总书记亲自谋划、亲自部署、亲自推动的重大国家战略。6年来,在党中央坚强领导下,京津冀三地齐心协力、真抓实干,推动协同发展取得显著成效。京津冀协同发展为河北发展提供了千载难逢的历史机遇,注入了强劲动能。当前,京津冀协同发展正处于关键阶段,我们要认真贯彻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和指示精神,积极主动作为,持续升级发力,把宝贵机遇转化为创新发展、绿色发展、高质量发展的强大势能,全面推进京津冀协同发展向纵深拓展。

抓住“牛鼻子”不放松,积极承接京津产业转移

疏解北京非首都功能,是京津冀协同发展的“牛鼻子”。加强重点平台建设,提升承接能力和水平,是高效、顺畅承接京津产业转移的有力举措。京津冀三地联合制定的《关于加强京津冀产业转移承接重点平台建设的意见》,初步明确了京津冀“2+4+46”平台。我省也确定了加快形成以雄安新区集中承载地为核心,6个综合性战略平台为重点,35个专业化、个性化平台为支撑的重点承接平台体系建设目标任务,使产业转移与承接有了更加精准的轨道。接下来的任务就是加强重点平台建设,打造若干优势突出、特色鲜明、配套完善、承载能力强、发展潜力大的承接平台,吸引京津高端产业、优质项目、高层人才、创新资源向承接平台加速集中,促进产业转移精准化、产业承接集聚化、园区建设专业化。

经济技术开发区、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综合保税区、自由贸易试验区等,作为产业集聚的重要平台和区域增长极,是承接京津新技术转化和产业转移的重要载体。依托若干个重点平台招引国内外高端项目,抢抓京津要素外溢的机遇,不但有助于开发区自身在对接京津、服务京津中完成三次创业,而且能够通过产业传导、技术扩散、功能服务、创新示范等效应,引领带动全省经济高质量发展。

加强统筹规划,拓展开发区发展空间

我省县多、县小,各类承接平台数量较多、布局相对分散,有的特色不鲜明。对此,应从省级层面统筹重点平台建设,站在打造京津冀世界级城市群的高度,加强全产业链布局规划。对产业园区进行适当整合,创建更多的专业性产业园,实现差异化错位发展。各承接平台应重新审视自己的比较优势,围绕目标产业链进行精准招商,形成与当地经济发展深度嵌合的产业集群。完善开发区联席会议制度,从机制上推动各开发区通过充分协商,达到资源合理配置、利益联动分享、互利共赢、整体做大做强的目的。

目前,不少成立较早的开发区都面临规划面积小、整体规模小、用地指标不足等问题。应以新一轮城市空间规划修编为契机,支持符合条件的经开区和高新区进行扩区,适当增加规划面积和建设用地规模。同时,将投资强度、亩均GDP、人均GDP、提供就业岗位等作为招商选资的重要标准,以促进土地集约利用,实现开发区综合效益最大化。借鉴西安、成都等地经验,加快推进以园区托管、飞地管理等方式在开发区外建立拓展区。借鉴中关村一区多园、共同享受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政策的模式,探讨开发区联动发展途径和模式,让企业享受普惠待遇。

补齐配套服务短板,实现创新发展、绿色发展

目前,我省在承接京津产业转移和科技成果转化方面还存在一些短板,其中一个就是我省科技和产业协作配套服务滞后。应加快建设科技服务、金融、电商等配套服务平台,大力推进服务链与产业链深度融合。例如,完善技术经纪人制度,加大技术经纪人队伍建设,在企业家和科技工作者之间搭建桥梁。借鉴浙江做法,鼓励支持市县两级建设一批以产业创新公共服务平台为主体,与技术研发中心、成果交易平台、知识产权机构、创业孵化载体等有效互动,集创意设计、研究开发、检验检测、标准信息、成果推广、创业孵化、国际合作、展览展示、教育培训等功能于一体的产业创新服务综合体,整合孤立、分散的创新要素,提升创新资源的集聚度。

喷涂、电镀等环节是制造业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但不少此类企业存在“散乱污”问题。鉴于此,可以规划布局若干个高水平的绿色喷涂和电镀等专业化园区。在提高入园企业环保门槛的同时,由园区提供环保设施建设运营、“三废”处理、环保监测监理等一体化服务,打造高标准的绿色循环园区。鼓励有条件的园区建设集中喷涂工程中心、有机溶剂集中回收处置中心等基础设施,提高园区的环境承载力。

进一步改善投资环境,缩小与京津的梯度差

我省开发区整体实力弱,发展能级低,行政管理水平和服务意识与京津存在一定差距。各重点平台要对标国内外先进园区,努力打造一流投资环境。

就硬环境而言,新一代产业园区对于建筑、环境的要求越来越高。要集中政府可调控资源,大力完善基础设施体系。一是以交通为先导,做好基础设施对接,打造环京津一小时交通圈,使区位优势更加明显。二是有效预防和应对因环保和安全事故威胁带来的“灰犀牛”事件和“黑天鹅”事件,打造平安开发区。三是运用“大智移云”等新一代信息技术,构建技术先进、管理科学、智能高效、品牌领先的数字智慧开发区。

就软环境而言,应以持续深化“放管服”改革为抓手,以零干扰、轻负担、低成本为目标,加快推进开发区“新九通一平”,在行政效率、法治环境、融资机制、贸易便利化等方面进一步改进和提升。全面贯彻落实国家《优化营商环境条例》,抓紧推进优化营商环境地方立法工作,把实践证明行之有效的改革举措固化下来形成制度。

深化开发区管理体制改革和机制创新。坚持目标导向和问题导向,深化管理体制改革,保持开发区精简高效的组织管理架构,落实相应的审批权限、执法权限,进一步强化容错纠错机制,使管委会切实履行主体责任,提高主动服务意识和服务水平。建立健全考核制度,对各类开发区的考核要聚焦在主责主业上,同时探索更加灵活实用的开发运营机制,引导社会资本参与开发区的建设与运营。

打造现代化宜业宜创宜居环境,吸引高端人才落户

更好地承接产业转移,不仅需要有吸引力的政策措施,还需要良好的生产生活环境。各重点平台应按照“上档次、上水平”的原则,加快交通、住房、文体休闲等配套设施建设,在科研支持、创业扶持、住房保障等方面提供多种差异化优质服务,打造现代化宜业宜创宜居环境,满足高端人才的生活需求,吸引更多先进要素聚集。

我省教育、医疗水平不高,是制约京津冀协同发展的短板之一。要加强与京津优质教育、医疗机构、社会团体的全方位对接和深度合作,尽力缩小我省与京津在教育、医疗水平方面的差距,提高公共服务水平。同时,在合适地点规划建设大学城,实现校区、园区、城区三区贯通,吸引京津有影响力的高校、实力雄厚的科研机构和高新技术企业,打造文化中心和科技创新中心。

冲破体制壁垒,探索园区合作共建的多种模式

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实施以来,我省围绕更好地承接京津产业转移,不断创新合作机制,已探索出多种有效的承接模式,下一步应丰富完善已有模式,并积极探索其他有利于产业落地和实现共赢的模式。

北京·沧州渤海新区生物医药产业园的建设经验表明,由两地政府部门牵头共建共管,便于一揽子解决企业外迁中的共性问题,便于政策对接,也更容易得到企业的积极响应,从而快速形成产业聚集效应,这一经验具有很大推广价值。此外,还应推广以中关村海淀园秦皇岛分园为代表的政府引导驱动模式,通过税收分成协议明确利益分配方式,形成利益共同体;学习借鉴固安产业新城开发模式,选择区位条件优越的重点园区,与中关村科技园的各级园区平台企业、高校科技园、高科技龙头企业等开展市场化合作;参考复制保定中关村创新中心的整体托管模式,以科技产业孵化转化机制为先导,通过地方政府的政策支持,逐步扩大合作共建范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