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春是一首奋斗的诗
——参观陕西省梁家河有感


作为民建秦皇岛市委理论委员会的委员,有幸赴延安参加了民建秦皇岛市委“不忘合作初心,继续携手前进”主题教育和参政党建设理论调研活动,思想受到很深的洗礼圣地延安,是一座精神家园,它的革命精神永放光芒,至今回想,都让我记忆犹新。

   当我们这支调研学习队伍走进习近平总书记下乡插队的梁家河时,听着现场讲解员的讲解,感动的泪水也一次次盈入我的眼眸我不由感叹,习总书记当年在梁家河村度过的青春时光,是一首用坚强和汗水谱写下的奋斗的诗歌,是一首激人奋进的乐章,是不忘初心的坚守…….

跟随梁家河现场讲解员的讲解,慢慢地,当年习总书记下乡的画面徐徐展现在眼前:当年年仅15岁的习近平,和另外5名知青,离开北京,来到陕西省延川县文安驿镇梁家河,这个大山环抱中的偏僻小山村,睡在老乡家的破窑洞里,这对于一个在北京大城市里长大的少年,需要克服多少困难啊!

梁家河村,和陕北许许多多的小山村一样,这里贫穷、困苦。在这里,习总书记经历了人生最为艰难的“四关”:思想关、劳动关、跳蚤关、生活关。

当我们一行人走进席主席居住的第一个窑洞时,那铺窄窄的土炕上,放着当年北京6名知青的六张被褥,一字排开,整齐但破旧。千疮百孔的炕席上,放着六六粉,用来杀灭跳蚤。窑洞中有潮湿的霉味,小炕桌上的煤油灯,炕头连着做饭的锅灶。

简陋的摆设,透露出了当年生活的贫穷与落后,在这样的环境中,习总书记练就了吃苦耐劳的坚韧毅力,咬牙渡过那“四关”的场景,就不难想象是如何的困难。

听着讲解员的讲解,看着这一幕幕,我的泪水不禁夺眶而出,我强忍泪水,继续跟随参观的队伍,向着习总书记居住过的第二个窑洞方向走去。

此时,已经过中午,我们一行人走进习总书记居住的第二个窑洞。

这个窑洞里已经剩下四张被褥了,原来,这期间,已经有4名知青回到了北京,只剩下习总书记和另外一名知青雷平生,与房东父子俩个合住在这间窑洞里。

习总书记青春时光,就在这样简陋的窑洞里度过,但简陋、艰苦,并不会夺去青春奋斗的锋芒,也不会被命运屈服。

古人云:“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劳其筋骨,饿其体肤”,习主席每天劳作归来,一直在这里坚持读书学习。

随着讲解员的讲解,我们跟随又走进习总书记居住的第三个窑洞。

这个窑洞里就剩下习总书记自己的一个铺盖了,陪伴他的最后一个知青雷平生也调回了北京,习总书记在这里独自一人住了两年时光,他不仅要面对艰苦,还要面对孤独,但是,这些都不能让这个青年沉沦,因为他心里不忘初心的坚守,让他不准许自己虚度青春时光,而是积极为梁家河村民谋求发展的出路。

习总书记在他21岁时被梁家河村民选举为村支部书记,就在这样艰苦的境况下,习总书记带领全村人修建陕西第一座沼气池,和村民一起上山劳动,打井修田。

现在想来,真的是古人说的那句话“吃的苦中苦,方为人上人”。

习总书记当年的下乡经历,让他了解了老百姓的困苦生活,知道中国千千万万的人民想要什么样的生活,才有了总书记当今要努力实现中华名族的伟大复兴,要让中国人民过上好日子,有尊严的站在世界舞台的前面!

参观习总书记居住的窑洞归来时,我们又一次走进梁家河村委会,村委会大院里习总书记那句“陕西是根,延安是魂,延川是我第二故乡”又赫然映入我的眼帘,再一次震撼我的心。

我们又再次走入村史馆,重温习总书记在梁家河下乡时光,从15岁来到这里,到22岁被推荐去清华上学,在7年的青春时光里,习总书记带领群众修沼气池、打水井、办铁业社、缝纫社、磨坊。

通过一幅幅图片、一件件实物,我们再一次真切感受到总书记当年扎根农村,与梁家河群众相濡以沫、苦干实干、锐意进取的奋斗历程和为民情怀,深刻理解了“坚定信念、一心为民、艰苦奋斗、实干担当、敢为人先、廉洁奉公”的梁家河精神。

这次的参观学习,是触及灵魂的,习总书记的下乡经历,是用青春谱写的一首奋斗的诗……

“江山留胜迹,吾辈复登临”,我作为一名民建会员,在今后的工作中,我一定以“牢记使命、不忘初心”为根本,铭记奋斗历程,时刻不忘初心,立足本职岗位,积极履职尽责,建言献策,把传承革命传统和实际工作相结合,增强责任感和使命感,为党的教育事业发展尽自己的一份力量。